有一種情,叫故鄉情

屋后盛開最美的桃花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在北京安定好后,和先生約定的春節回婆家(河南)一年,娘家(湖北)一年。這兩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加起來有三年沒有回湖北老家了。

最近想回老家看看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了,雖然父母都在身邊,但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還是讓我想起來都懷念。

原本定在五一假期回去看看,因媽媽身體的原因,又沒辦法回去了。但對家鄉的思念卻越來越深。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一定是對故鄉充滿了深深的思念,而此刻,我對我的故鄉也充滿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家門前的路

家門口的那條路

自有記憶以來,這條路就是一條泥土路,坑坑洼洼的。晴天的時候走路,是一腳一個坑;雨天走路,需要穿著膠鞋。

小時候,家里很貧窮,媽媽給買的膠鞋,永遠都要比腳大兩個號,媽媽認為膠鞋只有在下雨的時候才會穿,小孩子的腳長的又太快,買大兩號,可以穿好幾年,而且媽媽買的顏色統一都是黑色的。

小小的我,穿著大兩號的膠鞋,走在泥濘小路上,一腳踩下去,拔出的總是自己的小腳丫,而膠鞋還和泥巴相擁著不肯分開。每當這時候,就會拔出膠鞋,拿在手里,然后打著赤腳在泥巴小路上奔跑著。

每次回家,走在這條凹凸不平的小路上,都會問爸媽這條路什么時候才會修好。爸爸總笑著說“快了快了。”

媽媽說“下次回來就修好了。”

春去秋來,轉眼間又過了七年,小妹已經畢業,爸媽也被我們接到身邊,家里的泥濘小路終于被修成了水泥路,只是我們回家鄉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這條泥濘小路,現在修好的水泥路,是回家的鄉情。

大橋小河里的小船

小河大橋

這條小河,是我們去學校和去鎮上的必經之路。多少年過去,這座大橋依然堅挺的屹立在小河之上。(為什么叫大橋,我也不太清楚。我想應該在那時候,這就是屬于很大的一座橋吧!)小河大橋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又迎來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這條小河,這座大橋成了故鄉里不可或缺的風景,也是夢里的鄉情。

說起小河,還有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

1998年,全國都在漲洪水。我的家鄉,湖北襄陽南漳縣武安鎮的一個小山村,豐坪文店村也被洪水駕臨,沒有幸免。

那一年,我十三歲。傾盆大雨已經下了兩天了,不知道那是洪水要來臨的前奏。和往常一樣,牽著牛進山了。在大山里,牛吃著草,我玩著水,正玩到高興處,媽媽找來帶著我和牛回家了。

接下來的時間,爸爸媽媽要求我們姐妹三人不能到處亂跑,要乖乖呆在家里。在那個信息封閉的時代,我們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后來,在爸爸媽媽的聊天里,我知道全國都在漲洪水,我們這里也漲洪水了。

我們家的地勢比較好,洪水到不了我們這里。但是大橋的小河漲水了,云臺山的水庫水都漫出來了,只好開閘泄洪。洪水漫過了小河,淹沒了公路,又進入到了河岸上的人家里。

住在河岸邊上的人家,其中有姑奶奶家和小姨家,豬圈都被洪水侵占,無奈之下,只能把豬接到了堂屋里,一起居住。

小河里的洪水翻滾著,原本平靜的小河,在洪水肆意地泛濫成災里,變得格外的猙獰。

一個二十歲的姑娘被河里的洪水卷走了,在掙扎起伏中,連叫出的“救命"都是斷斷續續的。眼看著姑娘被洪水越沖越遠,危急時刻,一個人影突然跳下了翻滾的洪水里,一把抓住姑娘,將姑娘救上岸。

死里逃生的姑娘,對救她的小伙感激萬分。隨后趕到的家人也對小伙充滿感激。救人的小伙是村里的貧困戶,因為家貧,一直未結婚。姑娘的父親也認識小伙,但救命之恩,當涌泉相報。姑娘的父親決定把姑娘嫁給小伙,已報救命之恩。

大家都哄笑著說“小伙救人救的好,這不給自己救了一個媳婦。”

誰知,小伙接下來的話,讓大家都止住了笑,對小伙肅然起敬。

救人的小伙拒絕了姑娘的父親,他說:“我救人并沒有圖報恩,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一條人命從我眼前被洪水沖走。”說完后,小伙就轉身離開了。

后來,他們兩人有沒有在一起,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沒有再聽到爸爸媽媽聊過這個話題。

鄉村的人呀,沒事就喜歡家長里短,也喜歡逢高踩低。但有事情的時候,你看,幫忙的都是鄉里鄉親。這些可愛的鄉親們,是家長的又一道鄉情。

家門口的池塘

家門口的池塘,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玩耍的地方。趕上水干的時候,我們就在這里摸魚,逮泥鰍。夏天,就在池塘里摘蓮蓬和菱角。小時候,吃不完的零食,都不用花錢買,還是純天然的。

說起池塘,有一件事情,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

小時候不懂事,經常一個人跑到池塘里玩水。有一次,媽媽到處都找不到我,后來在池塘邊上找到正在玩水的我。剛下了幾天雨,池塘的水都積滿了,我在池塘邊上玩水,若是掉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媽媽為了讓我長長教訓,倒掉著提著我的雙腳,說要把我扔到水里去。頭發已經落到水里去了,眼看著水要漫過頭頂了,驚嚇的尖叫著再也不敢了。

媽媽并沒有就此放下我,她是下了決心要讓我長記性。媽媽提著我的雙腳,將我放到頭挨著水面的時候,再把雙腳提起來,如此反復幾次。后來,每每想到此事,都會心有余悸。每個熊孩子的童年,都有一個難忘的挨揍經歷吧!

家門前的池塘,雖然讓我被媽媽懲罰了,但留給我的,更多的是歡樂。結婚的時候,我和先生的拍攝就在池塘邊上。先生無數次的感慨道“這里是天然的好山好水好風景!”

家門前的池塘,是連接小時候到長大后的鄉情,這里記載著我的童年,我的婚禮;記載著年輕又有活力的爸媽,也是無數次夢里回到的鄉情!

有一首歌曲“他鄉容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為了生活,遠走他鄉。可不管走的多遠,不管離開的多久,這里永遠是我想念的故鄉!

作者簡介:我是劉玲,筆名夜染輕雪,80后寶媽。熱愛讀書和寫作,喜歡旅游和美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靜靜的臘山河 臘山河的水發源于臘山,自南向北,河水途經大楊莊村、大飲馬村、小飲馬村和演馬村,綿延十多里,流入小清河...
    秋季的銀杏樹閱讀 260評論 0 3
  • 黃嶼溝神仙游,四個姐妹約在一個雨過天晴的早上相約去山里踏青散心,從高新出發四十來分鐘就達到山腳下,把車子停好,我們...
    yy姐姐閱讀 342評論 0 2
  • 1.《雨》 云越走越沉重 終于,拖不動疲憊的身軀 用盡最后一絲溫柔 灑落大地 2.《幻滅》 大...
    寒枝閱讀 109評論 0 1
  • 老屋門前這塊堅硬的石頭還是固執的躺在那里,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石頭上故人留下的痕跡還清晰可見。 老屋的主人逝去后,...
    蘆葦漫漫DZQ閱讀 107評論 0 1
  • 52. 純粹理性批判:啟蒙時代的總結者原來是個宅男 現在我們要開始一個新的板塊的內容了,是伊曼努爾·康德的人生哲學...
    六安姐閱讀 51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