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熊孩子”安靜下來真的有那么難嗎?

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遭遇過“熊孩子”的吵鬧?

“熊孩子”的吵鬧是否曾經或多或少影響了你的心情?

在學習、就餐、談話、休息等等情況下遭遇“熊孩子”吵鬧的時候,你是默默忍受,心生怨忿,還是善意提醒呢?

難道讓“熊孩子”安靜下來真的有那么難嗎?

先聽我講個故事。

暑假坐高鐵去旅游,后面坐了一家人,其中一個是8歲左右的男孩,十分調皮,不停吵鬧,不斷踢我座椅的后背,搞得我無法休息,甚至連安靜地看會兒風景都是“奢望”。周圍的人顯然也受到了影響,紛紛投去異樣的眼光。

孩子的媽媽呢?從上車后一直在重復那幾句:“快坐好。”“不要踢!”“不準吃太多零食!”“不要吵。”“怎么不學你姐姐看看書呢?”然而她這不痛不癢毫無吸引力的說教并沒有什么用,男孩還是繼續大吵大鬧。

我心中生出了幾分厭煩,覺得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熊孩子”吧,估計好好的旅途只能在糟糕的吵鬧聲中度過了。

不久,一位30來歲的媽媽(暫且稱她為C媽)出現在男孩的座位旁邊,一開始我以為他們是認識的,后來了解并不是。

C媽慢慢地與小男孩聊起來,她顯然能洞察孩子的心思,一直在找他可能感興趣的話題,得到孩子的肯定后,她并不急于考驗孩子能否回答她的問題,而是非常善于引導:“接下來呢?”“你覺得......?”“為什么會這樣呢?”,孩子的興趣明顯被調動了起來。

在接下來一個多小時的交談中,男孩在他的引導下,從《西游記》談到《三國演義》,從故事情節,談到人物性格,從書本內容談到個人見解,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我對孩子的印象改觀了,甚至開始有點喜歡這個調皮但卻聰明的孩子了。

說實話,我也有給自己的孩子講《西游記》之類的故事,孩子聽后感覺不錯但并不深刻,像C媽這種能將故事情節挖得那么深、那么透徹,真正調動孩子興趣,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的做法,我是打心眼里佩服。從C媽的侃侃而談就知道她讀了不少書,她了解孩子的心理,喜歡與孩子交流,并善于引導和挖掘孩子的興趣所在。對比男孩媽媽一味發出指令,C媽的方法有趣高明得多。

這樣來看,有時候“熊孩子”也并非完全無理取鬧,只是我們家長很多時候一味地發出指令,卻不知道如何去引導、挖掘他們的興趣所在,不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孩子的意愿得不到滿足,便傾向于以吵鬧等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或者表達自己的不滿。各位“熊孩子”的爸爸媽媽,不妨多些從孩子角度出發,多多考慮孩子的真正興趣和真實意愿,用心加以引導,也許您的孩子就不會成為大家的困擾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