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老師跟很多父母的交流故事,發現我們很多人存在著“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針對孩子的問題,夫妻之間常常會因為觀點不一致而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論中。
最常爭論的就是嚴厲與驕縱之間的爭論啦。有一對夫妻,爸爸認為媽媽過于嚴厲,甚至有強迫傾向;而媽媽認為爸爸過于和善和驕縱,沒有原則。于是兩人總認為對方是錯的,自己才是對的。在誰對誰錯的爭論中,夫妻之間的感情被破壞,家庭氛圍也越來越冷淡。
事實上,和善與堅定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二者均有利有弊。比如,和善可以給孩子提供寬松的表達環境,但過于和善可能會讓孩子被慣壞,沒有界限,可能讓孩子面對挑戰時傾向于退縮而非突破。堅定可以讓孩子按時完成任務,有規則意識,但過于堅定可能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情感支持,長此以往,也許走向叛逆而放棄需要做的事,也許壓抑自己的感受,雖堅持了需要做的事而內心極為痛苦。
和善與堅定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好與壞。為什么不試試和善與堅定并行呢?和善指的是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和善,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而堅定指的是底線要明確,規則要堅定。
近日,孩子最近需要完成拼音拼讀任務,練習初期遇到困難表現出各種情緒和抵抗。媽媽覺得再難也要完成任務,而爸爸覺得孩子早晚都能學會不用著急,睡覺最重要。于是二者陷入斗爭狀態,相互批判,為誰對誰錯爭得面紅耳赤,甚至當著孩子的面不斷爭吵。
事實上,爸爸關注健康沒有錯,媽媽希望孩子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也沒有錯。
智慧的父母不會簡單地爭論誰對誰錯,而是充分表達自己的立場,又充分傾聽對方的立場。當一方急于讓孩子睡覺時,告訴對方“嗯,聽得出來你很想讓孩子早睡,你很關注健康,而我非常關注孩子高質量地完成任務。為了讓孩子既完成任務又早睡保證健康,咱們共同探尋下解決方案吧,逐步改善。”當人們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宣泄不滿的情緒上,智慧便開始產生。比如,父母配合讓孩子養成做計劃的習慣,逐步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或者開家庭會議討論方案。
有并行思想的父母,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理解孩子遇到困難表現出來的情緒,是煩躁,是不滿,是對自己有要求,會和善地告訴孩子“初學拼音,會遇到很多困難,遇到不會的或反復讀不對的,會很著急,讓媽媽抱抱。”當孩子情緒逐漸平復下來,繼續堅定地告訴孩子“老師安排的拼音任務是要完成的,咱們再來挑戰一下。多多練習就會越來越熟練。”
這樣的和善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緒被接納和理解,這樣的堅定讓孩子面對挑戰選擇不斷練習和突破。
夫妻雙方,觀點不同不代表著就一定有沖突,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寬容,可用對方的不同之處提醒或彌補自己存在的不足,而不是用對方的不同證明自己的優勢。人無完人,用“并行”的思想共同探尋滿足彼此需求的解決方案,才會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善與堅定并行,
自由與規則并行,
平等與權威并行,
……
“世事本無對錯之分,只因各自立場有別。”夫妻之間,當我們不再盯著彼此的行為談對錯,而是看到行為背后的立場,找到可以并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也會油然而生,否則只能徒增煩惱,彼此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