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周,每到周末晚上,我都為完成007行動的每周一篇文痛苦;有時候從周三開始惦記寫這篇文,每過一天,壓力就增大一些,終于捱到周末晚上了,下定決心不寫完不睡覺,才乖乖關掉手機坐在臺燈下敲字。
一個人連自己的行為都管理不了,還能指望她做什么?于是,給自己找安慰!哼,我怎么可能忍受自己在每周達不成計劃而一周一周的痛苦里循環,不能忍!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復盤!
以上,都已經是上上周末晚上的事了!當時我寫了一篇跟復盤相關的文章,從定義認識復盤,復盤的方法,核心關鍵及復盤的好處等一一做了詳細介紹(多為查資料所得)。絕不只是為了交作業,為的是接下來按照這個辦法做,幫助自己突破每周末交作業這個充滿焦慮的循環。
你猜,上一周,我做到了嗎?
我做到了!雖不像預期那么好,沒有按照我文章里提到的“復盤”步驟按部就班,但是,我有了更多發現:
1. 調整事情的重要性排序!把睡前復盤看得比刷牙、洗漱更重要!
周二晚上,我都躺在床上,快要睡著了,腦子里突然冒出沒有對今天進行“回顧、復盤”,于是爬起來,坐到書桌前,開始記錄、復盤了。
周五晚上,真的忘了,第二天一睜眼想到自己的疏忽,顧不上賴床,直接攤開本子開始回顧記錄了。
一周就7天,真正有三天我做到了,洗漱之前認真記錄,但感覺很好,對自己行為的掌控感讓我們獲得信心和能力。
關于“復盤”,作為一個新習慣,可以把它嵌入慣有的習慣中,比如,想到刷牙睡覺時,先記錄復盤;能保證自己堅持下去。
2.習慣的養成要循序漸進,從簡單行動開始
人們很容易因為“畏難”情緒而遲遲不開始,甚至拖延一件事。而要養成新習慣,簡單易行,有成就感,是保證我們堅持做下去的基礎。例如復盤,其實有四個步驟,回顧目標——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規律,而且每一步都有好幾個問題幫助我們圍繞目標來回顧和思考,但是如果你從第一天就這么做,做得艱難還費時,可能堅持不了幾天。
剛開始兩天,我就按本能的反應記錄、反思、總結,然后對照各步驟補充內容,目的就是熟悉復盤的過程以及怎么做更適合我。接下來,我發現完不成任務,就調整了每日目標,我發現自己的每日回顧復盤要鎖定“今日重要的目標和事情”,而不是回顧從早到晚的所有事和時間,除非你可能在復盤每天的時間管理。當自控力或時間不夠時,就專注做好哪怕最重要的一件事,也值得肯定自己!
復盤作為一種工具,有它自己整體的理論和框架,但我們使用工具的人,要調整方法,結合自己的使用習慣來調用它為自己服務。從簡單行動開始,及時調整,相互適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節奏,循序漸進就能越用越順手,從中受益。
3. 減少壓力妙法——列計劃并分解行動步驟到立即可行
在心理學上有個“蔡氏效應”,大體上理解就是:人的大腦有兩個,無意識腦和有意識腦;無意識腦接到任務,總會惦記并催促有意識腦制定完成計劃。例如,我們對列在清單上的十幾個或者更多任務,只是寫成要做什么,完成什么這樣的句子,那我們在接下來做閱讀、思考類的任務時,頭腦就會不由自主的在各個任務間跳來跳去,難以專注。
但是如果你把備忘錄上的這樣一條內容:必須在周四早上開會前看完,補充完整接下來如何具體做,比如看文件時中重點看什么?獲取哪些關鍵答案,這樣的具體步驟會讓你的無意識腦放松下來,有某種確認感,能安穩下來了。
蔡氏效應給我的關鍵技巧是:列計劃或任務時寫成可明確分解的內容或關鍵步驟,做簡單評估,大概需要的時間,安排在哪個時間段完成,這些信息能讓無意識腦感到安穩,有了一種掌控感,幫助我們專注工作。
其實,復盤——總結經驗——踐行,是一個很好的循環,也像是旁觀指導的導師,能幫助我們清醒的觀察自己,思考改進,不管是養成一個習慣,跟進完成一個項目,或是快速勝任一個崗位。
日復盤、周復盤、月復盤都能幫助你有儀式感的進行自我觀察和引導,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頻率,給自己個機會去了解,應用,從中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