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不才,最近拜讀羅貫中先生所著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或者故事乃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其文學價值當處在文學史上頂峰位置。
提起三國,大家估計都不會陌生,同樣,其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現如今的影視中也屢見不鮮,所幸的是,在如今的影視改編中,大多數還是比較尊重原著的。
三國故事中,人們津津樂道的無非是軍師的戰(zhàn)術博弈,將領們的英勇神姿。但往往容易忽視三國的開端“黃巾之亂”。
三國乃戰(zhàn)亂年代,書中一開始原文便說: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tǒng)天下......”
作者很簡單交代了故事所發(fā)生時間,原文中又云: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于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濫,沿海居民,盡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余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現于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
古人信奉“天時地利人和”,然,后有諸葛孔明觀星辰而知東風。朝堂初建之時,民間必定多祥瑞,反之,朝堂即滅,民間則種種不祥。原文中這一段呼應前文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作者利用漢末民間多不詳事件,為漢朝將滅埋下伏筆。
然后,說回“黃巾之亂”,話說當時巨鹿郡有一個“不第秀才”,名叫張角。一日此人進山采藥,碰見了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后者傳授給張角三卷天書,書名為《太平要術》。
這個老人還對張角說:“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
張角欣喜,問老人是誰,老人便回答:“吾乃華南老仙也。”
華南老仙?聽起來就很玄幻對不對,但事實并非如此,張角得到此書之后,廢寢忘食,日夜學習,最后竟然能夠“呼風喚雨”,自稱為“太平道人”。
書中原文:
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賢良師”。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書符念咒。此后徒眾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稱為將軍;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從我們現在的科學角度來分析,首先肯定不存在什么華南仙人,或許《太平要術》根本就是一本醫(yī)書,所以后來張角可以借此來治愈民間的瘟疫,這是第一種可能。
第二種可能會比較陰暗,就是民間這場瘟疫本就是張角散播的。比如,古人吃水多在井水,一個村落在一口井中投毒即可。張角手中有解藥,順水推舟治愈百姓,留的一個美名,獲得平民的信仰。
第三種可能就是民間根本沒有瘟疫發(fā)生,只是張角散播出去的謠言而已。原文中說張角有徒弟五百人,劉關張出新手村時也帶了鄉(xiāng)眾五百人。假如說張角靠這五百人散布謠言,十個平民之中總有三四個相信,流言的性質本就是一傳十,十傳百,所以當時能形成輿論也是有可能的。
無論是哪一種結果,不得不說張角是個聰明人,利用平民的信仰來組成軍隊,當張角開始造反之時,他的隊伍已經十分浩大,原文中寫道:張角聞知事露,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
這就是三國演義的開端“黃巾之亂”的由來,此后,朝廷發(fā)文招募義兵,從而引出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的故事。
劉備作為此后三國鼎立的其中一個支點,作者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寫,看了描寫之后,讓人不禁感嘆,此人果然貌不同常,原文是這樣寫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劉備何許人也?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乃是以后蜀國的君主,又怎能沒有屬于他的傳奇色彩,原文中寫道:
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xiāng)中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仁也!”
接下來的故事我們從影視中也能得知,劉關張三兄弟與黃巾軍廝殺,后者敗退,退兵之際,碰見了騎都尉曹操。
三國有三絕,智絕諸葛孔明,義絕關云長,奸絕便是這曹孟德。
一般,我們在看三國的時候,對曹操奸詐性格的理解是先入為主的,然而這里,作者是通過曹操幼時的一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孟德心思之聰穎。
原文:
操幼時,好游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游蕩無度,嘗怒之,言于曹嵩。嵩責操。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于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過,嵩并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蕩。
通過這一段對曹操幼時的描寫,不難得出以下結論:一,曹操善用人心;二,曹操主觀意識很強;三,多某善變,心思機敏。
三國英雄中,但凡出眾之人,一定會有時下名人的評價,之前說劉備“非常仁也”,那曹操是什么呢?原文是這樣寫的:
時人有橋玄者,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最后一句,也是三國中評論曹操最契合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最后總結一下,三國演義不同于三國志,之所以叫做演義,是因為這是一部文學作品,而非正史,從黃巾之亂可以看出,作者為了讓小說更有戲劇性和故事性,不得不添加一些虛構的成分。
然而三國演義作為我國里程碑式的小說,這些虛構的成分非常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去掉這些成分,則整本書枯燥乏味失去了原有的文學價值,反之,如果添加上這些成分,可以讓每個人身上都呈現傳奇色彩,豐滿人物形象。
不知道其他的三國迷們是怎么思考的呢?
最后,原著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知識點:
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yǎng)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
曹操本姓夏侯,這也解釋了曹操最后身邊的猛將為何多是夏侯兄弟。
【經典重讀】活動:http://www.lxweimin.com/p/4971991827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