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Cocoaliang寫的一篇文章《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找到回家的路》,她從CPSM性格分析角度探討了《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的性格成長變化。
這篇文章深深的打動了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直是我這一生在拼命努力的做的。
Cocoaliang給我發了測試題,說做完后幫我分析一下我的性格。我粗覽了整個測試題,不用做心里已經給出來答案,典型的S性格嘛。總感覺自己還是蠻了解自己的。
試題做完發給cocoaliang,她快速回復我是S性格。
我告訴她,我從小缺失愛,她告訴我,缺愛其實是普遍存在的,自己沒愛給不了孩子愛 ,還有不會教育小孩等等。
她這番話戳中了我。記得剛結婚時,我是極力避免要孩子的,不是不想要,而是覺得自己特別不接受自己的很多方面,說白了就是自卑加不自信。我怕自己這個樣子要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因為自卑和不自信的人的表現是倔強、極強的自尊、抱怨、責怪。這些,都是缺失愛的表現。
實際上不要孩子是不可能的,在有孩子之前我就經常會看一些關于孩子教育的的書,經常會摘抄一些對教育孩子有啟發的段落和句子。有了孩子之后,就把曾經看到的按自己的理解和孩子共處,當孩子在他的成長中慢慢的表現出越來越倔強之后,在我不斷地觀察探索然后反思之后,我才知道,我曾經一次又一次的用一些理論教條傷害著我的孩子,盡管當時我還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
事實上真像cocoaliang所說的,自己沒愛給不了孩子愛 ,還不會教育小孩。
覺察到了對孩子的傷害之后我發現,中國的教育類書籍大多并不是教我們成人如何去學會愛,而是教成人如何當個把孩子培養成功的操盤手,真正教育父母如何去愛的也有幾本,但少之又少。當我第一次看見孫瑞雪的《愛和自由》之后,我還能想起自己當時讀它時的熱血沸騰,這不是我一直想尋求的愛嗎?
之后開始讀蒙特梭利整套書籍,懂得了“精神胚胎”的意義,又讀魯道夫·斯坦那《童年的王國》,又讀松居直《幸福的種子》,又讀李希貴《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學習》,每一本書讀的時候都是那種全身熱血奔騰、無法按耐的激動,這些書里講到的才是體現人性的光輝,才是真正的愛啊!
這些書給了我前所未有的覺醒,我終于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我明白了從自我的感覺出發不是愛,這是忽視對孩子的感受,也就是沒有給到孩子尊重。
修復。我從很多靈性書籍中學習向內觀自己,去觀察,去體驗,去感悟,去學習愛自己,為的是修復自己曾經的缺愛給孩子的傷害。
我是幸運的,一路上自己的尋找發現,遇到的老師朋友,讓我開始認識自己,學會接納自己,懂得了不完美是完美的組成部分,懂得了完整的意義。
我也是快樂的,每天用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體驗和判斷,讓他擁有屬于他自己體驗得來的認知,會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獨立完整的人。
完整,意味著愛的圓滿,相信愛,會改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