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安放的碎片

互聯網技術革命帶來的持續膨脹的碎片化信息正在在將人變成為巨大的信息網絡中的一個小小的節點。快速、大量、易于創建和獲取的碎片化信息讓我們被迫用接近本能的方式對信息做出反應,機械重復,無暇思考,卻又樂在其中,無法自拔。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文化威脅。

信息碎片:身在其中

每一天,從早晨醒來睜開眼睛開始,我們就開始接收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消息應用中朋友同事的留言、點贊和討論,社交網絡和媒體平臺上各種主題的文章、新聞、視頻、圖片和段子,工作中的郵件和文檔,還有手機上、電梯間、客廳里、車載廣播、戶外設施等等無處不在的廣告推送。我們已身在其中太久。有些我們已經可以熟視無睹自動過濾,有些會強行侵占我們的視線而不自知,而更多的則是我們自己趨之若鶩,甘之如飴,一條條一頁頁"刷"起來根本停不下來。每一天,我們似乎有無數的新聞想跟,無數的故事想讀,無數的知識想學,無數的消息需要回復,無數的事情想做,信息世界那么大,永遠有東西可探索。可是當晚上躺在床上,卻發現好像看了很多東西又好像什么也沒記住,不甘入睡,于是帶著焦慮,再刷一番。。。

不刷不開心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對于每天獲取的大量碎片化信息,一方面樂在其中,一方面又為此焦慮,有點像吸煙上癮后,想戒又戒不掉。美國作家尼古拉斯·卡爾在其著作《淺薄》中,揭示了這一點的原因:媒介本身的變化(往往是由技術變革帶來的)給人類的思維方式帶來了巨大影響,甚至超過了媒介承載的內容本身;而互聯網作為新興媒介,已經在快速而深刻的重塑我們的大腦,并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淺薄。而淺薄的表現之一,就是你覺得好像什么都懂一點,又什么都不深入。你已經淪為了巨大的信息網絡中的一個小小的節點。無數信息在網絡中快速流轉,你被迫用接近本能的方式對信息作出反應,而越來越難以動用你大腦中的高級的、抽象的能力去較長時間專注地、系統地消化、吸收和產出。尼古拉斯的著作作為麥克盧漢[1]的觀點在互聯網時代的延伸和注解,讓人們意識到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媒介技術變革帶來的改變實際上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影響巨大,而這巨大的影響卻是在無意識中、大規模地、悄然地發生。而我們感受最深的信息碎片化只是這些改變中最直觀的一個表相。

那么,作為個體,這到底對我們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只能被動接受這一切嗎?

這里我們從分析碎片化信息入手,看看在這樣一個席卷全球卻又悄然無聲的媒介演變的巨大浪潮中,能否給我們一些關于如何自處的提示吧。

碎片化的必然

互聯網時代,由于技術上的有意識設計,人們圍繞互聯網形成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結構,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從前的社會權威被一定程度的消解[2],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信息的平權: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產生信息;而秘密被更多人掌握而不再成為秘密,大大緩解了信息不對等帶來的社會不平等(但與此同時,一部分更有價值的秘密可能仍然掌握在少部分人或組織手中[3])。而正因為信息的平權、信息易于創建和獲取,再加上幾乎是光速的信息傳播,互聯網帶來了信息爆炸,同時把自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發明以來的信息同時性和瞬時性發揮到了極致。產生快,傳播快,讀取快,消失快,一切都快,越快越好。

如果不對信息進行足夠有效的篩選,那么快而多的信息,必然會導致碎而淺,因為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抽象的概念和系統的學習需要更多腦力消耗,而簡短的,碎片化的,令人愉快的信息會更受歡迎。這是人的大腦對大量信息的應對方式(大腦傾向于節能運行)。信息接收/消費端需求的變化又反過來引導信息的生產端做出調整,進一步使得信息娛樂化與碎片化。

我們面臨信息時代的諸多挑戰:來源和渠道繁多;信息產生迅速;缺乏管理和過濾;無組織無順序(信息之間沒有直接聯系,只是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即使是同主題,也缺乏層次和循序漸進的過程);無法分辨權威(想想大量充斥網絡的謠言);展現形式[4]帶來的信息偏見,此外在信息承載的內容碎片化的同時,傳播信息的渠道也呈現碎片化的特征,進一步導致了個人對信息的失控。

技術演化帶來了傳播載體的改變,載體的改變帶來了信息渠道、形式和內容的改變,進而影響了我們處理信息的方式以及處理信息的器官:大腦。對于互聯網而言,互聯網誕生——信息平權——信息爆炸——信息過剩——信息失控,在信息過剩的背景下,信息從非實時性到實時性,有目的性到無目的性的過程中,信息碎片化便必然的產生了。

對碎片上癮

再看一會兒就睡 = 兩小時后還醒著
稍后再讀 = 永不再讀, 收藏夾 = 宇宙黑洞
好文章 = 剛看了不到一半就分享了的文章
內容一看太長就不想看

如果你有以上癥狀,恭喜你,你可能已經患上了”信息碎片化“綜合征。

對信息的渴求植根于人類的基因之中。可以想象,在原始社會時期關于食物和危險的信息緊缺的環境下,對信息的極度渴求會如何幫助拯救人的性命;而通過信息交換,知道更多別人不知道的秘密的人,顯然會擁有生存上的優勢。

與此同時,前面提過,大腦有節能的傾向,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人天生就更喜歡簡短的,碎片化的,令人愉快的信息。

最關鍵的是,消費碎片化信息的過程是一個獲取隨機獎勵的過程——指不定看到哪篇文章就覺得特別有用賺到了或者特別有趣開心死了,這就是給你的獎勵。而隨機獎勵具有讓人上癮的魔力!在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斯金納箱小白鼠實驗中,小白鼠會因為偶然發現按壓了某按鈕會掉落食物而學會并愛上按按鈕,特別的,如果按鈕按下后是隨機概率掉下食物,這只老鼠會發瘋一樣拼命的按下去。隨機獎勵原理其實在游戲行業已經有廣泛的應用。在大量碎片化信息面前,我們就像那只瘋狂按按鈕的小白鼠,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其實是在期待可能會掉落的那一點獎勵。

在斯納金箱里的小白鼠。它已經愛上了按按鈕,不過它真正愛的其實是按下按鈕后給自己帶來的獎勵。圖片來源:www.flickr.com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兩個問題:

為什么大多數人的”稍后讀“就等于”永不再讀“?因為你想讓一個臨時的,具有時效性的,偏重當下的價值的信息經受時間和空間上的檢驗,本來就不現實。而標記稍后讀這個過程,就像領取獎勵的過程一樣,在獎勵被領取的那一瞬間,你的目標已經變成了下一個獎勵。

為什么文章看了個開頭就想分享出去完事?因為重要的不是這篇文章,重要的是領取這個獎勵,或者讓別人來領取你的獎勵。

活在當下

我們每天接收的大量碎片信息相對于書籍[5]而言確實具有臨時性、碎片化的特征,所有那些我們通過閱讀書籍能獲取到的好處:系統性,整體性,抽象的,面向自我的,安靜的,能經受住時間空間的檢驗的,在碎片化信息中都很難找到。但在碎片化的同時,信息時效性卻得到了提升。通過Timeline、朋友圈和在線直播,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貼近事件現場和個人空間。大量信息通過圖像和聲音直接傳遞,大腦照單全收,無比具象。我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像一個整體。

碎片化信息是淺薄的,喧囂的,具象的,感性的,跳躍的,偏重此在與當下的,但卻是符合人的自然屬性的:不要忘了,越抽象的,越理性的,越符號化的,其實離人性越遠。想想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痛苦的學習過程。

碎片化信息也并不總是帶來困擾。圍繞碎片化的信息,一些人仍然可以有足夠的認知冗余來組織起無中心化的協作,產生如維基百科、知乎/Quora這樣的重要內容和平臺。

沒有人強迫我們去獲取碎片化信息,我們實際是在自愿的交換。為了換取互聯網所蘊藏的寶貴財富,我們自愿舍棄了過去的那種線性思考方式,而采用了網狀的、跳躍的非線性思考方式,只是為了更好的適應互聯網技術架構下的媒介形式。

和平年代,一切都傾向于娛樂化,缺少嚴肅性的東西,社會越來越多元,人們空閑時間的信息需要被填滿,被安撫,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也促進了社會的大和諧?

混合媒介時代

在互聯網時代之前,我們剛剛經歷了電視媒體時代。而相對于印刷時代書籍作為主要媒介而帶來文化影響的持續時間長度,我們正生活在媒介劇烈變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還沒有好好消化電視媒介帶來的影響,就已然進入了全新的技術媒介時代。這其實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混合媒介時代。我們應該看到,快與慢,淺與深在互相交織和影響,但總體上是越來越快,越來越淺。這樣繼續下去我們會怎樣?這里有一些不成熟的預測:

  • 碎片化會是常態。沒人能夠阻擋信息碎片的洪流。諷刺的是,到頭來,我們很可能還得依靠新的技術(比如人工智能和新的交互方式)來改變媒介,才能改變碎片化的常態。
  • 碎片化信息與深度信息長期并存,并有各自的市場,但總體來說,深度信息屬于細分市場,碎片化信息屬于大眾市場。在競爭中,有一些人和組織會變得越來越快,另外一些會變得越來越深。各有優勢。那些想又快又深的,或者既不快又不深的,會很容易被淘汰。
  • 正因為更多人變得淺薄,反而凸顯了那些深刻的人的價值。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分化拉大。更多人會意識到碎片化信息帶來的負面效應,更愿意付費換取深度內容。內容平臺會繼續由去中心化過渡為離散中心化(類似UGC->PGC),媒體平臺會分化為快信息平臺和深度信息平臺。
  • 無孔不入的碎片化信息會進一步模糊很多事情的邊界,比如工作與生活,此地與異地。人們會逐漸意識到對于信息進行管理和過濾的必要,但管理和過濾不管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都會帶來不小的成本。在這個領域,人工智能會有很大的用武之地。而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還會交換出更多的東西,比如更多的隱私。
  • 信息碎片化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們,對碎片化信息會有比前輩們快得多的反應能力,同時普遍會缺乏持續的注意力和深度思考能力,但他們平均起來創新能力不一定會減弱,而是更傾向于快速發現信息之間的聯系而帶來創新的形式。

我們需要有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們周圍的信息。是任由我們的本能來對信息作出被動的響應,還是理性地去培養組織創造信息的能力,是身處我們這個巨大而不可逃脫的網絡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必須要面對的挑戰。而這個選擇,會決定你在網絡社會中的階層地位。


  1. 1911-1980,加拿大著名哲學家及教育家,現代傳播理論的奠基者,其著作《理解媒介》一書,在上世紀60年代揭示了20世紀的電子傳媒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其觀點深遠影響人類對媒體的認知。在沒有“互聯網”這個字出現時,他已預示互聯網的誕生,“地球村”一詞正是由他首先采納。 ?

  2. 對于有的政府權威來說,權威性有所降低,但政府通過技術和政治手段對言論的邊界的控制,仍然可以保證足夠的權威去實現社會治理和穩定 ?

  3. 比如Facebook的創立,可以說就是因為扎克伯格率先發現了社交網絡的秘密。 ?

  4. 如同搜索引擎的排序會反映出搜索引擎的偏見:流行的信息可能會排在靠前的位置,從而導致對部分有價值信息的遺漏,碎片化信息展現的方式也會影響到信息本身。而這個方式我們作為個人很難控制。 ?

  5. 當然很多其他媒介也能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比如電影作品,在線課程等等。這里選用更有代表性的印刷時代的主要媒介——書籍。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