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年初五,和表姐一家外面吃飯,面對兩歲的小侄子,我無意識地逗趣:“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呀?”“唱首歌給阿姨聽聽!”。。。話畢,就尷尬地發現自己也是傳說中的“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員,盡管前幾天剛看過Papi醬那個調侃過年親戚之間談話的視頻還就此感慨了一番。
? ? ? ? 于是,對于這件事我才有了另一番思考:一方面覺得人在這個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下很難免俗,從小被問到大,然后再去問比你小的人,很自然也很順理成章。另一方面,很多時候真的是無“心”之談,每一句問候的背后想表達的是許久未見的熱情與關切,我真的在意小侄子是喜歡爸爸更多還是媽媽更多?非也。對于一個還沒有小孩的阿姨我,要問出點更“專業”的問題還真是有難度。
? ? ? ? 一番自我辯護后,我想說的是,真的不要太在意別人怎么說和怎么評價。撇開“做自己,無需理會別人的評論”,“強大的內心不會受他人影響”這些通常說法之外,作為說話者自己亦有體會,很多時候語言只是被我們當作工具罷了。不管是為了表達關心、喜愛,還是以此寒暄、防止冷場,話語是最簡單直接也最容易被亂用的表達方式。
? ? ? ? 前些日子羅胖有談到一個話題“你真的有所謂自己的觀點嗎?”你的觀點有否收集充分的資料,經過長期的思考和論證呢?不談“真正的智慧就是容許一件事有自相矛盾的觀點”那么高階;對于普通人來說,多數情況是我們在獲取一件事的部分信息或者看了些新聞評論后,加上一點偏頗的立場,要么帶點個人情緒,然后就作為自己的想法傳播出去了。“小夫妻最好別和公婆住一起”----我說過這個話,但其實從未作過認真思考,只是從朋友的口中得知她的經歷然后作此判斷分享給別人。又例如我有一個朋友以前會關心地說“年齡對女生很重要,抓緊找到另一半早點結婚”,過了兩年等到她離婚后跟我說“聽我的,還是單身好,女人要自強,婚姻只是人生的一個非必須部分。”所以,如果你真的把“還是考個公務員吧”當作建議,你就輸了。因為很多時候說話的人自己都不確定自己的觀點,照搬所見所聞,或者只是為了說而說,為了別的目的而說。
? ? ? ? 然而,認識到這一點后,我們也無需完全不聽。我們可以聽到,大姑大姨對你的關心期待,她畢竟不是最了解你,微笑回應即可;也可以聽到有的人實則想借用話題跟你作攀比。我們可以聽到,原來勸導你的人才是最在意“鐵飯碗”的,或者一些人只是想說些什么換得你對他的關注。
? ? ? ? 很多時候,聽過笑笑就算了,不要指望別人多了解你,還要問出你喜歡的問題,說出合你意的觀點。感謝一下親戚朋友愿意和你交流,尤其是這樣一個吃飯都低頭看手機的年代,即便是沒話找話也算是一個好的出發點。當然,如果你能用心聽到說話者背后的想法和情緒,吸納所有的愛與善,察覺到脆弱與需要,何嘗不也是一種收獲呢?
? ? ? ? 有時候,親戚朋友之間不必高談闊論,或者“為你好”的建議干預,只是相視而笑,溫柔地問一句“你好嗎?”,盡在不言中,其實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