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初亭矗立于北京紫竹院公園。顧名思義,紫竹院公園以竹取勝,尤以紫竹最為有名。據說至今有竹類五十多品種四十余萬株,遍布園內,形成七八十處大小竹林。
園內諸景,均以竹為主,輔以石樹溪流、亭臺樓閣,設計雅致,布局新穎,獨具江南園林特色。其中之精華,盡在園中園“筠石苑”。苑內清涼罨秀、江南竹韻、竹深荷凈、友賢山館、綠筠軒、斑竹麓諸景,皆是小橋流水竹片片,花木扶疏山水旁。
客居京城三年,紫竹院公園是我最愛之地,一年至少要去四次,欣賞春花夏荷、秋杏冬雪。
若心情不暢,需逃離住所,此地亦為首選。有朋自遠方來,如需我做導游,必也傾力推薦。故我當時游園之數,不知幾何?離京之后,念念不忘之處甚多;最為難忘者,當是綠筠軒景區之聽初亭。
軒前是半畝方塘,對岸立有四塊巨石,分別以篆字刻下剛、柔、忠、義四字,這是竹的精神和品格;其剛體現在“勁本節堅,不受雪霜”,而柔體現為“綠葉萋萋,翠筠浮浮”,忠卻體現其“虛心而直,無所隱蔽”,義則體現了“不孤根以挺聳,必相依以擢秀”。
竹正因有此品性,故能與松、梅一起,成為人們推崇的“歲寒三友”;又與梅、蘭、菊,并稱“四君子”。歷代文才俊彥,亦多愛竹、植竹、賞竹、畫竹、贊竹。魏晉時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文士,喜作“竹林之游”,被世人譽為“竹林七賢”。
宋代大學士蘇東坡亦特別戀竹,此軒之名便源于他的詩《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全詩刻在軒后的石頭上,詩書俱佳,讀之令人叫絕。
軒左有一小亭,其名為“聽初”。名之者誰?不留名之士也。何為“聽初”?“初”即開始之意,譬如大年初一,就是一年開始那天。或謂從未始到有始的那一瞬間,竹筍之破土而出正是此刻。此地滿目茂林修竹,夜深人靜之時,置身亭中,當可聽到“初”的聲音。
何況“聽”亦無需用耳,“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故“聽初”之名,意蘊深遠,我愛之正為此。
當年,我曾把自己居住的斗室稱之曰“聽泉居”,還請人書此橫幅掛于屋內。因當時所住小區名為“萬泉莊”,其實已是一泉也無,可依然可用心用氣去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