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學與人生,它們之間具有什么關系?這一個千百年來,都在被無數文人雅士,有識之士,哲人圣士反復論證過的并各有各精辟見解的大命題。恐怕今天,又要被翻出來,繼續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女子來“折騰”。
那么我眼中的文學與人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存在呢?請先看看第一個例子——
以前看國產動漫《秦時明月》,只是單純地喜歡里面各種“天才般”的人物,因為覺得里面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每個人身上都散發著令人著迷的獨特氣質,甚至覺得連那些罪大惡極的反派都是可愛有趣的。但是那些動漫情節和故事內容卻是看過就算完了,從未曾過多地去深究過,盡管,它們讓我看得酣暢淋漓,追劇也追得死心塌地。憑著中學接觸過的一點點淺薄的歷史知識,就以為真正了解了這部動漫的播放初心——無非是想著借影視傳媒的翅膀,讓中華文化得以遠揚高飛。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楚辭》,才發現,我原先所以為的,只不過停留在一個很淺很淺的層面。這種淺顯就比如,這一集讓人看得欲罷不能,但爾后我卻沒有細細去咀嚼這個故事背后的深層寓意;再就是我逢人就推薦這部動漫哪里哪里好看,哪里哪里精彩,但當人問起來我卻又無法述說清楚這股熱情勁是源于中華文化的博大于精深,只能尷尬地說聲:“你去看就知道啦”。
在沒讀過《楚辭》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動漫里的人物名字諸如“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等取之于何處,又有何故事。我只記得第一次看到這些名字時,很喜愛,覺得它們很“酷”。至于怎么個“酷”法,我也說不上來。大概是因為這些名字放在今天來看,充滿了一種浪漫的神話主義色彩和一派悠遠流長的歷史滄桑感,無疑它們是奇特的,美麗的。當看過《秦時明月》,再看《楚辭》,讀到這些名字,心里立刻就萌生出一種“這些名字我是見過的”的親切感。原來這世上真的存在寶玉初見黛玉時產生的那種“似曾相識”這回事,只不過與我邂逅的,是一長串遠古時候的名字。
再進一步了解,知道了,原來這些名字后都藏著一個美麗的故事——或展現遠古先民內心的喜怒與哀樂,或表現出對天神祭祀的敬畏與虔誠,或抒發對美好愛情的忠貞與不渝……在這里,鬼神的形象都是美的,沒有極端的兇殘迫害之說,也沒有人神共憤的天理難容之事。故事讀來,總透著一種深切哀婉的感人力量。
難怪,只是幾個名字而已,而我卻對此始終念念不忘。因為它們在我眼中,它們已不是單純文學意義上的故事人物名而已了。當它們被賦予種種人的情感,這些情感又通過動漫,通過書本傳遞給我,而我能感應到,并由此生發出自己的感慨和喟嘆。這已說明,我們之間已經發生了一種關系——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文學與人生的微妙關系。
如果要給這種關系下定義,我希望可以這樣說:百味人生給予文學以創造力量,文學為淺薄人生注入汩汩清流,無人生則無文學,無文學則不足以談人生。
讓一個既沒有在人生上功成名就也沒有在文學上大放異彩的小人物來說這話,實在是羞煞我也。然而讓我斗膽敢下這定義的,除了上述例子給我帶來的勇氣 外,還源自于對一部小說的讀后感。
暑假的某個夜晚,我輾轉反側深夜不眠,只因剛剛看完卡勒德·葉尼賽的《追風箏的人》。只要一躺下,書中的一幕幕就排山倒海似的席卷而來——阿米爾和哈桑童年時期的歡聲笑語,壞家伙阿塞爾陰險丑惡的小人嘴臉,哈桑被強暴時的痛哭絕望,阿米爾背叛哈桑后的壓抑自責,長大后哈桑與妻兒辛酸的甜蜜時光,以及那蔚藍天空漫天飛舞的美麗風箏……畫面揮之不去,索性爬起來,想寫下點什么。
記得看小說時,我先是笑了,然后哭了,罵了,最后心疼了,反省了。其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曾經感動過千千萬萬個讀者,感性的我也不可避免地為此惆悵了好一會兒。拿著紙筆,我試圖梳理清這些情緒,為傾泄找一個出口,然而可悲的是我發現我無法準確地去描述那滿腔噴薄欲出的激情與震撼。真的挫敗極了,當真的要把個人的感受變成文字呈現出來,你竟才發現語言是那樣蒼白,掙扎也無濟于事。
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我想這一定受制于我個人低淺的文學素養,狹窄的文學視野,以及不得力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也包含著種種生活環境的差異因素……所有這些,讓我即使空有滿腔熱血也無處噴發。《追風箏的人》用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來記錄了阿富汗當時的內外憂患,組成其時代背景的名詞是:君主制、蘇聯入侵、塔利班極端分子、恐怖主義……除了從歷史書上記錄的零星半點得知,除非特意去關注新聞,特意去查找資料,否則我對阿富汗仍是一無所知。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讀過這么一本震撼人心的驚世之作之后,我有萬分的激動,卻連一個小小的書評都寫不出的原因所在。如果沒有真正去了解過那個時代的阿富汗難民的悲慘生活,我哪里有資格去評論?如果只是單純的為抒發情感而抒發,那么我當然也可以寫出一大堆華麗的傷感辭藻。但我不要這樣,這樣寫,精神上、觀念上或者連最基本的認知上都還依舊如故,什么都沒吸收,那讀后感還有什么意義?從這一點出發,我才敢說“無人生則無文學”。
而文學對于人生的作用大概就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我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鐘愛什么,憎恨什么,對什么又加深了理解,有什么還等著我探尋……由此受到浸潤而將那些于我有益的內化,于我無益的摒棄,直到那“于我有益的”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時我也才能說“無文學則不足以談人生”。
悠悠的歲月過去了,未知的生活還在繼續。關于文學與人生的這個世界大命題還將繼續被追問,被探討。我的這點小小的看法,也許會迅速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也許,幸運的話,也能在漆黑的天空中,散發出一點點閃爍而不滅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