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反思碎片化閱讀、知識付費、知識焦慮的文章,有好幾篇文章里都引用了這句話——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是在裸泳的傻瓜。
意思是,大部分在知識付費浪潮中被碎片化學習裹挾向前的人,不過是“裸泳的傻瓜”。
很多這類反思文章提出的對策是——往回退,不要盲目去進行碎片化學習、不要盲目去知識付費,要多讀經典、多讀書。
在我看來,這是把對了病癥,開錯了藥方。正如羅振宇老師所說的,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既然碎片化是時代發展到這一步的產物,那么我們有什么好害怕和抱怨的呢?正確的態度是想清楚,究竟什么才是我們面臨的真問題?
碎片化不是問題,關鍵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我們學的是什么?什么又是實實在在的知識?
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四個概念——數據(Date)、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這是我們討論問題的起點,也是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關鍵概念。
1. 多數人并不明白自己學的是什么?
當你學習時你在學些什么?你可能會說,當然是學知識啦!
那么,請問知識是什么?知識由什么構成?知識是怎樣進入我們頭腦的呢?
要想弄清楚當你學習時你在學些什么,先要了解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這四個概念。上面這張圖非常清晰的表明了這四者的關系。
那就是層級累進。從數據到信息是提升,從信息到知識是提升,從知識到智慧也是提升。逐級向上提升,從數據直到智慧。
這四個概念關系是這樣的——
數據是搜集起來的原始材料,信息是結構化的數據,知識是可以帶來行動和改變的信息,而智慧則是能夠通過高度抽象化的理念原則指導判斷決策的能力。
數據、信息、知識綜合起來可以讓你正確地做事,智慧則可以讓你做正確的事。前三者面向過去,智慧面向未來。
“高度抽象化的理念原則”也就是成甲老師所說的臨界知識。
查理·芒格之所以備受推崇,因為他達到了綜合運用人類各個學科的抽象原則指導自己投資決策的高度,可稱為智慧之人。
而現實是,很多人以為自己學到的是知識甚至是智慧,其實絕大多數的學習還停留在數據和信息層面。
前幾天和一位一起聽過易仁永澄老師“做少得多”分享課的朋友聊天,我問他聽完有什么收獲。
他說,收獲太大了,系統思維、高階模型、復利效應、黑天鵝事件等等,特別刷新認知。
我問,除了刷新認知,你覺得對工作有什么幫助嗎?
他說,這我沒有考慮過,畢竟那些概念離現實工作太遙遠了。不過我倒是在注意找到工作中有沒有“做少得多”的事情可以干。
從他尋找“做少得多”的事情這個想法,可以看出他其實并沒有真正理解易仁永澄“做少得多”的核心是“系統”,而這個“系統”是一個涉及一系列決策原則和行為策略的“黑箱”,這是每個高手必備的。
在我這個朋友身上發生的現象,我稱其為“知識消化不良癥”,癥狀如下:
參加各類講座學習,報各種培訓,讀最暢銷的書,見到大咖分享就兩眼放光,一開口必是“斜杠青年”“知識IP”“系統躍遷”“財富自由”,“得到”最近上了什么專欄,馬云在湖畔大學說了什么都如數家珍。但是,要問這些與自己有什么用,在工作生活中是如何運用的,就沒有話說了。
這樣的學習究竟問題出在哪里?
香農-韋弗信息傳播模式中對于信息的傳遞過程有一個“編碼-解碼”理論,可以對這個問題給出非常好的解釋。
當知識的傳播者們輸出自己多年積累形成的思想和理念、方法和模型的時候,首先要進行的就是——編碼,這個編碼過程不可能完全還原他們行動過程和切身體驗的相關隱默知識,一定會發生信號衰減,也必然會發生衰減,否則傳播的信息量就太大了。
在這個過程智慧有極大的可能性衰減成知識。
而聽眾在接收信號進入大腦后,需要進行解碼,每個人的解碼能力和解碼方式受自身的知識基礎和經歷影響,產生不同是解碼結果,很多時候很難真正把大神們傳遞的各種信號進行完全解碼。
于是信號再次衰減,知識可能會再次降低維度,變成信息甚至數據,而且是碎片化的數據。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他記住的那些自以為刷新了認知的詞匯,不過是難以形成信息拼圖的數據碎片罷了,離刷新認知、改變行為還差的遠,對他的成長進步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
這樣收集數據式的學習,會讓人產生一種成長的幻覺。就像在跑步機上跑步,已經跑得很累了,卻并沒有前進半米。
那些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的人,絕大多數都沒有搞清楚數據、信息、知識學習的區別。而花很多錢聽了不少課程的人,實際上不過搜集了很多與自己現有認知系統并不兼容的數據和信息碎片。
2. 怎樣避免信息過載?
如果你認可“知識是可以帶來行動和改變的信息”這個定義,也希望告別無效學習的狀態,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篩選并找到能夠適合激發你行動力的信息,并通過行動獲得知識。
談到這里,就涉及到困擾很多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信息過載。
現在可以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了,越來越便捷,各種信息觸手可及。
就拿微信來說,每天點開公眾號、微信群,是不是一大堆紅點提示等著你?刷朋友圈看到很多文章標題,一不留神點進去,時間嗖的一下就過去了,然而并沒有獲得多少有效信息。現在除了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等等各種自媒體平臺都在爭奪用戶的注意力。
網絡打開了大家的視野,以往求好資料不可得,現在則是好東西太多,應接不暇。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新媒體訓練營,送50G的新媒體運營資料大禮包,下載下來之后看過幾篇文章就放在硬盤里“發霉”。現在很多網絡訓練營都以送資料吸引人,反正電子資料的邊際成本為零。昨天看到一個寫作訓練營,送200G的資料,好嘛,200G資料,得看多長時間才能看完呢?
信息獲取便利和極大豐富的信息資源,并沒有讓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反而對人們的認知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最可悲的人就是那些深感有必要和義務學習卻沒有技能學習的人,沒有學習的自制力卻又內疚不能學得更多的人。Ta們就像在信息海洋中溺水的人,拼命掙扎、無力回天,各種訓練營就是Ta們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
而那些不覺得需要學習的人,反而心理困擾最小,當然,他們的社會貢獻也高不到哪去。
你是努力的平庸者,還是無所謂的平庸者?
大多數人發現好像無論多么努力都難以顛覆平庸。可是如果我們注意觀察會發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還是有很多高手讀很多書、寫很多文章、做很多事、做很大的事,他們難道不會信息過載嗎?他們是怎么辦到的呢?
這里再回到信息基本概念——
信息是結構化的數據。
這句看似很短的話,實際上內涵很豐富,可能絕大多數人并沒有讀出來。
其中“結構化”這個詞是關鍵。結構化有什么好處?為什么結構化的數據就變成了信息?
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構成,但是不同的結構卻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硬度結果。
不同的結構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物質呈現效果。數據也是如此,無序的數據是噪聲,有序結構化的數據才是信息。
根據香農的信息論,信息就是用來消除不確定的東西。結構化的數據與非結構化數據相比,它的確定性更高了。
絕大多數人平時學習到很多數據,都是碎片化、非結構化的。這些數據只有經過加工才能變成結構化的數據,也就是信息。這一步很多人都沒有做到。
而對于高手來說,無論接收多少數據,Ta們一定不會讓這些數據在大腦中無序存在,而是會把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變成具備邏輯性的數據。
這個結構化處理行為是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高手不僅將數據結構化,更進一步把信息抽象化,而高度抽象的信息就是概念。
普通人習慣于具象化思考。為什么理論性的文章人們看不下去,而高手卻甘之如飴?因為高手都是概念化思考的。一件事情在你眼里是紛繁復雜的現象,在高手眼里可能涉及的不過是幾個概念而已。
因為認知層次不同,對信息抽象程度的接受能力不同。
昨天有人在微信上問我考研哲學專業課如何學習記筆記的問題,她面對大量的課程書籍和復習資料覺得很難抓住重點。
在聊的過程中,我用“黃金思維圈”的“What-How-why”模型,不斷追問,幫她厘清自己的問題。其實,讀專業書讀不進去只是一個表象,而深層原因則是,她并沒想清楚自己為什么要考研,只是把這當做一種權宜之計。
而這才是她需要解決的真問題。為什么她問我學習方法,我卻告訴她要厘清目標?
因為,她面臨的問題實際上用“目標管理”這個概念就可以看清楚,然后我又給了她“黃金思維圈”這個概念,讓她自己好好分析一下。
面對任何問題,總有很多紛亂的數據干擾,梳理數據形成信息,再用概念統領信息,這樣就能很好地以簡馭繁,駕馭信息過載了。
3.知識體系:從知識到智慧的關鍵一環
當你能夠游刃有余地運用信息完成任務的時候,信息就開始變成你的知識,因為它改變了你的行動。
當你擁有某個領域足夠多的知識時,你就具備在某一領域的話語權,因為你能解決實際問題。
不過在生活中,還會見到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有的人知識非常淵博,也能夠解決當下的現實問題,但是,面對未來需要決策的時候就變得束手無策,經常會昏頭昏腦做出錯誤的決策。
這些人可以稱為有知識的人,卻不能稱為智慧之人。智慧之人和有知識的人,最大的差別在哪里?
我認為,差別在于對未來的洞察力。
這就涉及到本系列文章討論的核心問題——知識的體系化。
僅僅有知識還不行,知識只有體系化才有可能成為智慧的源泉。
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體會,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看了大量的資料、思考了很多方面的因素,還是不得其解,但也許某天早晨一覺醒來,突然靈感爆發,找到解決思路。
我在寫作時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候覺得毫無思路,就去讀書、讀文章,拼命輸入讓大腦里的觀點、概念,開始讀寫作主題領域的內容,后來,我會有意識讀其他領域的內容,讀到一定程度,寫作的思路就開始慢慢清晰起來。
這樣的現象,用復雜系統的觀點來看,有一個名稱叫“涌現”。
涌現是一種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渡,是在微觀主體進化的基礎上,宏觀系統在性能和機構上的突變,在這一過程中從舊質中可以產生新質。
這句話有點繞口,我們不必去深究其背后的機理,因為那涉及到復雜系統和自組織的一系列理論。
回到知識與智慧的關系,我們只要知道智慧是在大量知識基礎上涌現出來的就可以了,足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學習。
這個大量知識基礎,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可不是信息基礎,有很多人把輸入大量信息當成知識,最終造成信息過載。本文反復強調知識是導致行動的信息,每一個行動循環最終都將形成一個知識節點,而這些知識節點達到一定的數量并發生連接后,就會產生新的思想、觀念和洞察力,也可稱為“智慧”。
所以,在我所討論的知識體系概念中,知識體系不是以傳統意義上的“樹狀結構”存在的,而是以信息時代的網狀結構呈現出來。
在知識體系系列文章中,我的知識體系觀建立在復雜系統理論、網絡結構理論基礎上,后面會反復涉及這些理論概念,我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
根據上面的觀點,我對知識體系做出如下定義——
知識體系是建立在行動基礎上的網狀知識復合體。這個體系具有動態適應性和網絡涌現性。
杰拉茨·菲爾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句名言——“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志。”
為什么第一流的智慧能做到這點?因為第一流的智慧不是線性思考,而是系統思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如太極圖一般兼容并蓄。做到這點的基礎,就在于擁有具有動態適應性的網狀知識體系。
所以,無論你讀多少遍《窮查理寶典》也不可能直接得到查理·芒格的智慧,甚至他的知識你都學不來。只有把從書中得到的信息真正投入實踐行動才能轉化為新知識,讓新知識融入你的知識體系,假以時日才有可能形成屬于你的智慧。
以上。
———End———
這是河東西知識管理研究系列的第6篇文章,感興趣的話,歡迎點個贊并持續關注哦!
知識管理No.005丨拿什么拯救你帶寬不足的大腦?
知識管理No.004丨遭遇黑天鵝事件,刷新了我對知識體系的認知
知識管理No.003丨最怕你是在浪費生命,還以為自己學無止境
知識管理No.002丨為什么不蠢又不懶,還是被收智商稅?
知識管理No.001丨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學會時間管理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