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打算自己好好分析一下墨跡“天氣果”的產品思路,搜集信息時,在“虎嗅網”上看到下面這篇文章,覺得分析的很細致,很同意作者的觀點,轉載過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一起讀一下~
近日,墨跡天氣要推出智能硬件的消息甚囂塵上,隨著硬件創業流行起來,從軟件轉型硬件仿佛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
對于墨跡天氣來說,由于其已經積累了不錯的口碑,加上用戶對精細化數據、環境檢測有了更高的要求,出一款硬件是很順其自然的事情。當然,大環境的因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要看到墨跡遭遇的瓶頸,以及硬件的野心。
瓶頸在哪里?
墨跡天氣是一款億級用戶的產品,這并沒有人懷疑。它早期發跡于塞班系統,當時墨跡做出了塞班第一個雙重滑動版本,支持動漫效果,和現在的觸屏效果很像,還省流量。在那個優質軟件稀缺的年代,墨跡受到了大量用戶的追捧,靠著口碑傳播逐漸積累用戶。隨后墨跡相繼登陸 Android、iOS 平臺,當時美輪美奐的插件效果吸引了大批用戶。但問題也來了,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各家也推出了自己的天氣應用,包括互聯網廠商、運營商以及手機終端廠商,很多手機都是出廠預裝了天氣插件,許多用戶也懶得更換,墨跡沒有渠道優勢,用戶很容易被分流。
到達億級用戶之后,墨跡也迎來了較大的用戶增長瓶頸,除非擴展海外市場,否則很難再迎來大的增長,這是一款天氣應用的工具屬性使然。另一個瓶頸在于,天氣的商業化很難。一方面由于天氣信息獲取的渠道廣泛,用戶很難對單款天氣應用產生依賴,而且每次都是快速看完了去干別的。在廣告推廣上,廠商們也很難與天氣找到契合點。
以上問題都是比較顯而易見的,這恐怕也是墨跡轉型硬件的重要原因。而如果說在軟件上墨跡已經觸摸到天花板的話,那么這款硬件將有機會讓墨跡改頭換面。
重塑氣象業的野心
往小了說,硬件和軟件很大不同的在于,硬件是實體的存在,是走進用戶家庭的設備,用戶每天都可以用眼睛看得到、手摸得著的東西。這對于加深品牌印象,鞏固品牌與用戶之間的聯系有很大的作用。往大了說,墨跡的思路有可能是想憑借這款設備重塑氣象業。根據媒體的爆料,墨跡的設備還可以檢測氣壓,這應該是室外空氣檢測儀擁有的指標,墨跡有可能還會推出一款室外的設備。
設想一下,假如僅北京地區就有一萬臺這樣的設備,這遍布北京的一萬臺設備相當于就是一萬臺氣象站,可以清楚的了解北京各個地區實時的天氣狀況和空氣質量。有調查顯示,在天氣應用中,被投訴最多的就是預報不準,這很大原因是因為國家建立的氣象站密度過低,以及壟斷造成的服務意識差,導致氣象數據變得很不靠譜,而且價格昂貴。但這些賣出的硬件設備則不同,它們天然就是氣象檢測站,墨跡只需要讓它們具備足夠的精度,以及研發出一套算法模型即可。
當然,這些還只是“意淫”,因為現在的問題就是氣象市場不開放,才導致了這么多問題,想必墨跡比誰都期待氣象市場開放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