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張儀這個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是秦國的開府丞相,也是秦朝的第一位丞相。和他的師兄蘇秦一樣,他們都是大名鼎鼎—鬼谷子王詡的弟子。
他們倆的命運可以說是一個磨子里刻出來似的,當年張儀與蘇秦在蘇莊談論以后,兩人就各懷理想,各奔前程了。首站,張儀到魏國的安邑,他成長的地方,估計內心是想先報效自己的母國吧。但很不湊巧,他碰到了周游列國的孟子,兩人估計因為信仰不同,一見面就互相對不上眼,吵得不可開交,道不同而不相為謀啊。可那時候張儀畢竟剛剛出師,怎么能與大名鼎鼎的孟子相提并論呢?這可怎么辦呢?退而求之,張儀轉戰去到了齊國,一舉幫助齊國解決了長期被越國的攻擊的問題,同時還幫助了楚威王占領了大幅越國的土地,一時之間名聲大噪。但事情總是那么不順人意,張儀雖然讓楚國得益,占領了大面積越國土地,但也正也是由于這次行動,楚國出動了所有兵力去攻打越國,導致了后方不保,楚國糧倉房陵的失守,從而也使得楚國積攢多年的巨額財富付之東流了。
就這樣,張儀第一次周游就剎翼而歸了。但這段經歷,讓張儀感悟良多,在田忌的莊園稍加修整后,他再次出山了。
之后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件了。張儀去了他先前并不看好的秦國做了客卿,之后秦惠王為他特地設了宰相,還封他為大良造(此為最高勛級,商鞅當時就是左庶長封大良造的)。這主要原因是為了對抗蘇秦,當時蘇秦非常勇猛智慧,合縱了山東六國,集合三十多萬大軍堵在了秦國函谷關前,試圖對抗秦國。當然,后來在上將軍司馬錯的帶領下,三十萬大軍一哄而散,各自逃亡。
為了以防山東六國東山再起,卷土重來。善后工作還是要全力搞好的,也就是有名的以橫破縱。當然在拆分聯盟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小插曲,如張儀在楚國遭到襲擊,受傷變成了瘸子,他還以為是蘇秦搞得鬼,還和他吵了一架,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命運就是這樣的神奇,在參加蘇秦葬禮的時候,張儀竟然又和孟夫子再次遇上了。估計是孟夫子喝醉了,大罵了蘇秦和張儀,卻不知道張儀就在現場。這時候張儀火冒三丈,按捺不住,就不收斂了,對著孟子破口大罵。要知道孟夫子素有“大才雄辯,天下無對”出名,而張儀也有“天下第一利口”的名號。在一般人看來,年輕的張儀一定會敗下陣來。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次張儀把孟軻所有的事情說了個通,大罵儒家的大偽,嬉笑怒罵,罵得痛快淋漓,孟子想回辯,但這算總賬的罵辭令他無處著地,想拂袖而去不理不睬,但皇皇儒家,赫赫孟子從未受到屈辱,當場吐血,暈倒在地。注意這里并沒有用任何修辭。張儀仰天大笑,留下千古舌辯佳話。
張儀在歷史上的地位十分顯赫,不同的人對他有不同的評價:
蘇秦: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
李斯: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在我心目中,其實張儀的一生并不像人們理解的那么深奧—張儀是一個縱橫家,他讓蘇秦的合縱計劃泡湯了。他是使得秦國的光輝得以延續的人。他還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一年四季沒有多久是在秦國的,比起蘇秦,他少了一份穩重。他對自己的閱歷與學問具有十足的信心。
張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雖然身在異國,但心未離別。雖然行若老翁,卻志若泰山。
張儀雖已去,但是張儀二字千年之后依舊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