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你老了
對于女生來說,“老”這個字多多少少帶點悲觀和不甘的味道。老了,意味著年華流逝,歲月不再,曾經我們引以為傲的資本,都被打上了折扣。
初中的時候,我聽水木年華《一生有你》,其中有歌詞寫到: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知誰愿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
一度以為大概世間男生都這樣吧,只愛紅顏美人,怕透了漸生華發。
高中的時候,讀到了葉芝的《當你老了》(傅潔的譯版):
多少人愛你風韻嫵媚的時光,
愛你的美麗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
愛你漸衰的臉上愁苦的風霜。
內心深處對愛情從未死去的希望,瞬間點燃,世上還是存在靈魂相伴的愛情吧。
去年,李健在《我是歌手》唱同名歌《當你老了》,聲線干凈舒服,寡淡又不失婉轉,身邊朋友贊不絕口。
而后有人問:“真的有那種到老還愛的死去活來的感情嗎?”
我答:“有啊,馬爾克斯就寫過。”
(二)愛如霍亂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用小筆調寫出的愛情故事,郵差員弗洛倫蒂諾去給一個叫洛倫索?達薩的人送信。
在花園里他遇到了洛倫索?達薩的女兒費爾明娜,她美艷不可方物。當窮小子一無所有的時候,遇到了一生都想要呵護的女神,也只能感慨造化弄人。
他抬眼癡癡的看著她:那是一種特殊的純凈,熱烈,凝視,卻又并不無禮。
費爾明娜覺得有點好笑,同時也有點好奇。
窮小子弗洛倫蒂諾并沒有掩飾自己的愛情,他寫信表白,信里滿滿的都是自己對女神的愛戀和崇拜。
他感到自己渾身發熱,心也燙的很,就好像生病了一樣。
而女神看心情的回信,常常讓他茶飯不思、夜夜難眠,他開始腹瀉、吐綠水,暈頭轉向,還常常昏厥。
以至于有人懷疑,他是不是得了霍亂?
弗洛倫蒂諾堅持不斷的寫信,終于撬開了女神的心,他們開始甜蜜的寫信,收信,再信里互訴衷腸,互表心意。
小說里的愛情,大多不會順風順水,從一開始便花好月圓。
洛倫索?達薩帶著女兒去了很遠很遠的城市,投奔女主的舅舅,他們被迫分開一年。
一年后,費爾明娜更加沉靜溫柔的回來了。集市上身后忽然傳來的聲音,她疑惑回頭。
她看到那個狼狽的少年,渾身哆哆嗦嗦,臉色白得嚇人,這就是她的少年!這竟是她的少年?
她仿佛受到驚嚇一般,回去后立馬分手,緊接著大病一場。
他的父親說,她好像得了霍亂一般。
在描寫少男少女的這段感情時,馬爾克斯在開頭和結尾,都分別借他人之口,說出:“他(她)像是得了霍亂一般。”這句話。
這是偶然嗎?
不是。
偶然產生不了故事,也產生不了愛情。
馬爾克斯就像一位智者,他用輕輕的兩句話,告訴我們愛情來的時候熱烈執著,從不問為什么。
但它走的時候并不那么決裂徹底,下定決心也扯不斷所有的情絲相連。
這可像極了霍亂。
(三)愛情是幸運稻草
20歲得到了5歲時想要的布娃娃。
30歲吃到了10歲時想吃的甜果子。
40歲看到了15歲時喜歡樂隊的演唱會。
50歲遇到了20歲時最想要愛的初戀情人。
在不恰當的年紀,做著曾經以為對的事情,是一件多么不幸福的事情。
而費爾明娜沒有這樣,她的一生都非常幸福。
年少無知的時候,嘗過愛情的滋味,成熟淡然的時候嫁給了最適合的人,待到老了失去丈夫,兜兜轉轉又遇到了年少時的愛情。
看到醫生烏爾比諾從梯子上摔下來,結束了自己光榮的一生,我以為費爾明娜大概會和大部分失偶老人一樣,鰥寡孤獨,郁郁而終。
卻不想弗洛倫蒂諾早已等待多時,他在醫生的葬禮之后,走到她面前告訴她:
我為這個機會等了半個多世紀,為的是再一次向您表達我的誓言,我永遠愛您,忠貞不渝。
遇到一個人,愛上一個人,你會低到塵埃里,弗洛倫蒂諾完美的詮釋了祖奶奶(張愛玲)的這句話。
不得不說,看到這里我是非常嫉妒費爾明娜的,馬爾克斯實在對她太好了。
她的一生,都被馬爾克斯所寫的愛情拯救。
年輕時當她痛心自己所愛非人,馬爾克斯把堪稱完美的烏爾比諾送到她面前,他風度翩翩,學識淵博,家境優越。
烏爾比諾無可救藥的愛上了她,雖然婚后他們也有過爭執和不愉快,但他終究給了她一生安定的生活。
在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他拼盡全力喊出的那聲:費爾明娜,我愛你。更是實實在在的把我感動了一把。
弗洛倫蒂諾就更不用說了,一等53年,給了她最初和最后的愛情,當他們倆不顧一切的重新在一起,幫對方擦身體,洗假牙,灌腸,并不是年輕時所憧憬的浪漫,卻又那么實在和溫馨。
最后,掛著霍亂的旗幟帆船帶著他們去流浪,我知道費爾明娜一定會有個圓滿的結局。
因為,這結局是系在愛情這根看似脆弱,實則堅強無比的幸運稻草上的。
(四)人的主體性
我有一個朋友看完《霍亂》之后,表示對里面烏爾比諾出軌,和弗洛倫蒂諾嫖妓,尋歡作樂那兩段,很不滿意。
覺得馬爾克斯應該還原愛情最純情的一面。
對此,我只能說:馬爾克斯還是太仁慈,他還是太年輕。
為什么?
千百年來,我們一直把愛情和婚姻掛在嘴邊,時時談論,可我們一直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愛情的主體。
我們總是拋開一切討論那種山無棱天地合的純愛真愛,可很少注意到討論愛情離不開它的主體,而愛情的主體是人類。
是有著復雜思想和萬千情緒的人類,是看風不喜,看雨不悲,泰山壓倒也能面不改色的人類。
所以馬爾克斯會安排烏爾比諾的婚內出軌,會安排費爾明娜在丈夫尸骨未寒的時候,就想著弗洛倫蒂諾。
所以他也會像一個“流氓”一樣,用大量的性愛做鋪墊,讓爆發點突出。
因為那時57歲的他,在塑造那些人物形象的時候,完全能理解人在某一特定時間,特殊場合,所產生的特殊感情。
就像前幾年大熱《失戀33天》里那位老奶奶說的一樣:冰箱買了一輩子都會壞,何況是人呢,壞了修修就好了。
(五)回歸之作
《霍亂時期的愛情》于馬爾克斯,多多少少有點回歸的味道,回歸到最舒服,最樸實的那一面。
57歲的馬爾克斯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盛譽之下,重新執筆,寫下《霍亂》。
《百年孤獨》將“馬氏魔幻”發揮到巔峰,七代人的傳奇故事,百年興衰榮辱。
讀過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復,原來在那一片我看不見摸不著的土地上,有過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霍亂》則不同,一個故事貫穿始終,小筆調入手,作者絮絮叨叨說著好多細碎,不著邊的事,就好像一位老人再給我們拉家長里短。
比如開頭寫醫生烏爾比諾檢驗他好朋友的尸體:
“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氣味總是讓他想起愛情受阻后的命運。剛一走進還處在昏暗之中的房間,烏爾比諾醫生就察覺出這種味道。”
再比如烏爾比諾夫婦因為香皂的事情吵架:
“差不多有一個星期我洗澡沒找到肥皂了。”他說。
“這些日子我天天洗澡,”她怒氣沖沖地叫道,“每次都有肥皂。”
這種漫不經心的描寫,成段成段的敘述,沒有《百年》的大起大落,卻更多了種“咦,好熟悉的場面”的暖心感覺。
總之《霍亂》是一部值得看的愛情小說,最后就像馬爾克斯說的那樣,希望每個女生,都能擁有像《霍亂》里那樣跨越時間和生死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