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眠正常,今早太極正常。
昨天的文字發出后,花花說,我覺得這世上弄明白了有錢怎么活和沒錢怎么過的問題,那么很多事情就簡單多了!心情就會很愉悅![擁抱][玫瑰]
我回她說有道理。
可是回過頭來想想,我還是覺得不對勁。
這個世界上錢既然不是最重要的,那么就算是我弄明白了錢的問題,對我來說還是會有其他的很多問題。
例如我一直想敲門的哲學爸爸,我一直在努力記單詞的英語啊,我那只是濕了鞋邊的心理學兒子,我那還沒熟練記好動作的太極拳太極劍和功夫扇,另外還有明年春天要開始學習的國畫啊。
這些都是等著我要去弄明白的問題,他們不比錢的事輕松很多呢。
艾瑪,想想我都覺得接下來的生活需要很忙活才行,我得花多少力氣才能hold住這些事啊!
而且,這些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錢,還需要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地鉆研,還得努力地認真地一天一天地堅持下去,不然就是瞎耽誤功夫,折騰錢折騰時間折騰自己折騰別人。
不過,雖然我覺得會忙忙活活地,但我光想想也都覺得身心愉快哦!
這才是重點對吧。
看完昨天的文字,在北京一家大醫院工作的曦姐(暉姐,也是我的朋友)留言說,大學開班會討論金錢的問題,大家侃侃而談,輪到我,我就說了一句話:我視金錢如糞土。眾皆嘩然,班長說,曦你把那糞土給我吧。
哈哈哈,看吧,還是有人把金錢當做糞土,而且即便金錢真的是糞土,也是有人喜歡的,只要它能交換成所有可用金錢交換的事物,估計到時候我也會無奈地不得不喜歡。因為,金錢的現實功能確實是不容質疑滴。
光光留言說,你病好得差不多了吧,必須要等到100天嗎上班上班得了[偷笑]
我說那可不行,還有沒有點原則了?!休假康復就是休假康復,就算缺錢也不能為了錢而上班。
對吧各位親?
我好不容易病一回,必須得把身心全部整得明明白白地才能上班,這么半途而廢可不行,俺們隋院和同事們還等著我金剛歸來呢!
說到隋院,那也真是才人一枚。
昨日她發來一篇隨筆,寫的是今天一大早獨自一人去醫院做檢查時的感受。
打點滴期間還發來一篇題為《費城之秋》的散文,文中提到源于郁達夫的《圍爐夜話》和老舍先生的《濟南的秋天》中對秋天的描寫,引發了自己對北方秋天的感受、向往和熱愛,但苦于在南方沒有見過真正入心的秋景。公務到美國時,卻與費城之秋意外相遇,驚嘆于各種美不勝收的異國秋景,欣喜之情躍然紙上。
文章的最后這樣寫道;
和我一樣,很多人喜歡金秋,因為它是寧靜的、是淡定的,如一首婉約的詩,完整演繹各種命理專屬的輪回,就像秋葉黃了再綠,季節冷了再暖。這樣的季節可以讓我們刪去情欲,刪去冗雜,刪去煩憂,回歸自己的內心,加上詩句、加上點心情,加上若有若無的禪意,不思不想,去淡定每一段人生的開始與和結束,坦然它們的漸漸歸零;我們終究會悟出:再繁華的,終要衰落;再強盛的,都會腐朽;再富貴的,也可貧賤;再恩愛的,也會離散。
讀到這樣的結尾,雖然有些傷感,但文字卻是走心的。
我留言說,高端大氣上檔次,有情有景有靈魂。
隋院又發來一張打點滴的手和手下一本書的照片,書上的字里行間還劃了線,之后又發來一張美照。
我說,打針還搞得這么漂亮,口紅的顏色很靚。
她說,越是生病越要更鮮亮,我的哲學[嘿哈][耶]
呵呵,非常之有道理。
可是我最近卻一點不愛打扮,貌似被某人傳染了懶癌,而且衣服大都在宿舍,即便想穿可又懶得回去取了,索性放棄。
得了,等明年春天上班再開始漂漂吧,估計那時候給大家的反差更大,那時候就不是漂亮了,那得叫驚艷好吧!
哈哈哈,我又開始得瑟了。
這幾天在我解決和思考關于錢的困難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貌似我的臉皮開始真正加厚了。
這是我前所未有的發現。
從小我就是一個個性比較強、自尊心比較強的女孩子,受不得別人說,于是總想著自己凡事盡力點,做好點,盡量在別人挑毛病之前搞掂。前文說過,就連王大美小時候說我幾句我不愛聽的話,我都會直接摔門而去;那次老胡說我,小小年紀的我都敢頂嘴。
典型的一個要臉的缺德孩子啊!
當然了,從大學開始我對父母的態度就有變化了好吧。
孝順老人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也得讓我的歐巴和未來的兒媳婦對我有禮貌,我肯定得以身作則對不?再說,那時候不是年少無知嘛,我也是會長大的嘛!要允許我犯錯誤是不?!
可是,這些年,長大了的我一直是很要臉的,雖然沒把自己當成女強人,可是也凡事認真努力,盡職盡責。當然事情不是做給別人的,所有的事都是做給自己的,打工也一樣。這是人盡皆知的淺顯的道理。
那么,就是在這幾天,我怎么會突然這么不要臉了呢?
特別是在借錢這件事上。我越發覺得自己表現得太奇怪了。
我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轉變,我自己也有點好奇。
所以今天就決定研究研究這個話題。
顏面,就是面子,也叫體面或臉面,也有人在生活中將其稱之為要臉,意思都差不多。
網上說,面子是根植于文化基礎之上的社會心理建構,一個人的面子是在人際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情境性和可變性,它是一個人自尊與尊嚴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的自我心像,同時還是重道義輕功利倫理情趣的表征。
看吧,面子具有可變性,因此,我由“要臉”變得“不要臉”也是一個正常的轉變,可能性不容置疑。
再用另外一種通俗點的說法講,面子就是表面的虛榮,比如我們常常說的愛面子、留面子、駁面子、看在某人的面子上等等諸如此類。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因為在人的身體上,只有你的臉是長期露在外面的,因此這張臉貌似就顯得最為重要。臉上有光總是好事吧。俗話說得好,誰有粉不往臉上擦?!
有粉不擦留著,腦子進水了啊?!
中國人有很多關于面子的諺語,例如“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死要面子活受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
很多學者們提出,要了解中國人講究面子的緣由,就必須先了解“禮”在中國社會中的重要性。《禮記》里說,六經教雖異,凡以禮為本。
孔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看來,“禮”是待人的正確態度和方式,是維系“上尊下卑”的等級秩序和親疏關系的根本。
每個人在社會中有其固定的身份,要按照禮法行事。如果誰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說了不符合身份的話,自己和別人都會覺得這是很丟臉的事。
咦?禮貌和面子是一回事嗎?是古人與現代文理解有偏差?還是“此禮”與“彼禮”有共同之處?
既然沒有答案,那就先放著這個疑問,看別的。
在網上,我查到了一位跟我同姓的本家叫胡先縉的學者對面子是這樣定義的;
他說“臉”,代表社會群體對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這種人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會表現出自己是個正直的人,都會履行他應盡的義務。
而面子:代表中國社會中廣受重視的社會聲譽,它是個人在人生歷程中借由成就和夸耀所獲得的名聲,也是個人借由努力和刻意經營所累積起來的聲譽。
這是胡老先生對“臉”和“面子的看法。
另外一位引起我關注的是一位叫Goffman的外國學者,他有如下理論;
Goffman提出了戲劇理論,他認為人的行為可以分為前臺行為(front stage behavior)和后臺行為(back stage behavior)。
個人為了要獲得別人的贊美或認可,通常都會在他人面前刻意表現出某些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以便在對方心目中塑造出良好的形象。
這種刻意表演給對方看的行為,他將其稱之為“前臺行為”。
至于個人不想人知而刻意加以隱藏的行為,則是“不登大雅之堂”或者“上不了臺面”的“里子”,他稱之為“后臺行為”。
Goffman認為,人生就像是在演戲,社會便是舞臺。
“面子”代表個人的行動符合了社會規范的要求。“面子功夫”是扮演各種角色的技巧,是行動者借由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今天又挺老長了,明天接著聊吧。
那天去帽峰山的時候,勇弟送了我一個小小盆的風信子,種在土里只有花苞的,拿回來我就給忘了。
剛剛我坐在院子里,阿梅告訴我她幫我換到了水杯子里,而且竟然開花了。
喔哦,我得好好欣賞一下了,等下拍照發圈里哈。
多謝勇弟和阿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