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在哪里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明朝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故事。鄭和帶領著二萬七千余人在二十多年間七下西洋,創造了當時時期航海歷史的偉大壯舉。在這個故事中,我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人們都說西方的航海技術先進,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西班牙、葡萄牙擁有大量的航海記錄等等,但他們在航海途中都無法避免一個問題,就是飲食營養無法均衡。每次航海,大量的船員都會出現牙齦出血、指甲脫落、皮膚壞死,甚至因為營養缺乏而導致死亡的問題,那時也沒有冰箱,新鮮水果蔬菜無法長時間存放,最難保證的就是維生素的攝取,這也是造成西方航海史中大量船員生病的罪魁禍首。所以那時候的航海,不光要面臨大自然中的危險,還有更多的自身問題同樣威脅著生命。但這一問題,卻沒有在鄭和的艦隊記載中出現,這是為什么呢?鄭和下西洋的記錄要比西方航海記錄早200余年,按說技術更不發達,可是鄭和的船員為什么沒有大量死亡的記錄呢?那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用很簡單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生豆芽。
鄭和的艦隊每次出海前,都要帶上大量的淡水和豆子,航海的時候,船員們就在甲板上曬豆子,生豆芽。豆子這種植物,在沒發芽之前,是不含維生素的,但是在它發芽的一瞬間,內部的營養組織就此改變,多種維生素瞬間出現,于是鄭和的艦隊用豆芽補充維生素,吃酸菜補充氨基酸,吃腐乳補充微量元素,靠著這樣的飲食,船員們不但沒有因為缺乏營養而生病、死亡,反而因為合理的飲食,有規律的作息,各個身體強健,英勇無比,成為鄭和創造七下西洋輝煌歷史的有力保證。
那么今天,我們就要來說說豆芽,這個成就我們鄭和大人輝煌歷史的小小食物。
生豆芽這項技術,在中國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不知道是誰第一個發明了這種食物,它與豆腐、面筋、面醬一起,被稱為中國食品中的“四大發明”,也因《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中對它的贊美而成為我們中國人餐桌上的常見佳肴。綠豆芽可以利尿除濕、清熱解毒,黃豆芽可以降血壓、美肌膚,而具有“藥王”之稱的黑豆,發出的豆芽更是可以補腎、消腫、滋陰壯陽。
結合現在正值春季,萬物生發。中醫經常有取類比象的做法,比如豆芽,比如香椿、韭菜、香菜這種能促進生發之氣的食物,都非常適合在春季食用。中醫認為食物中生發的力量,會同樣能帶給我們身體適宜的能量。而豆芽,始生之曰黃,黃而卷,曲直之木性備矣。春季正是肝氣當令的季節,木為肝藏,肝藏,筋膜之氣也。所以在春季,豆芽是不得不吃的食物。
那么說到生豆芽,我今天來教大家一個能把豆芽生好生壯的好方法——就是在生豆芽之前,“驚蟄”一下。
驚蟄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中,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這時天氣轉暖,偶有春雷陣陣,入冬藏入土中的動物,因"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為起始,開始逐漸蘇醒,鉆出地面,開始尋覓食物。這聲春雷,叫醒了沉睡中的動物,那我們的豆芽,也需要一聲“春雷”,來叫醒多年的“沉睡”。
這聲豆芽的“春雷”就是熱開水。在生豆芽之前,用滾燙的開水澆一下豆子,然后馬上倒出熱水,再用正常的方法生豆芽,豆芽會長得粗壯挺直,比不用開水澆的豆子至少能長三分之一。不用擔心豆子會被燙死,在徐文兵老師的《飲食滋味》一書中也有寫到,他的奶奶每次生豆芽前都會這樣給豆芽“驚蟄”,這個方法是老一輩人口口相傳下來的,不知道從多久以前開始,我們智慧的祖先就懂得世間萬物與天地之氣相通的道理。
被“驚蟄”過的豆子用涼水浸泡一晚,就可以開始生豆芽了。你可以用底部帶中空的瀝水籃,或者生豆芽的專門盒子,如果沒有,也可以像我一樣用正常的盆子,每次把水倒干凈就好。
早晚各過一遍水,然后瀝干,在頂部蓋上濕布,待出現芽尖之后,就可以壓上重物。你可以用裝了水的飯盒、礦泉水瓶,或者洗干凈的石頭,重物越重,豆芽就生得越好。這看似幼小稚嫩的生命,就像從石縫中生出的巖松,看似柔嫩的力量,卻有開山破斧能力,這種能力,是種子的魅力,也是生命的魅力。
大約一天之后,豆子就會發出小小的、粗壯的芽。其實這時候已經可以吃了,用胡蘿卜丁,黃瓜丁,也可以放適量肉沫,就是一道口感香脆的美味佳肴。如果想吃真正的豆芽,那就再耐心等待幾天,每天換水,大約三四天后,就可以看到粗壯白嫩的豆芽破殼而出了。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用黃豆、綠豆、黑豆生豆芽,都好。生好的豆芽,涼拌、熱炒、燉湯,都是不錯的選擇。在春季,吃一盤擁有濃濃生發能量的炒豆芽,不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會借著這股力量破土而出茁壯成長,載著這股頑強的生命力,沖破疫情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