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 本文僅用于個人學習、讀書筆記.
- 如果您對本文感興趣, 請購買正版書籍 《行為心理學: 肢體語言解讀與識慌》, 作者: 王邈
第一章: 肢體語言分析理論溯源
一、撩開肢體語言神秘的面紗
什么是肢體語言呢? 肢體語言, 又稱身體語言, 是指由身體的各個動作代替語言本身來表情達意的一種特殊語言.
1967年,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等人經過大量的實驗, 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 人類在溝通中, 全部的表達信息 = 7%的語言信息 + 38%的聲音信息 + 35%的肢體語言信息. 這個用于表達人類溝通時信息傳播比率的公式至少告訴我們一條重要的信息, 人類在交流和溝通時, 肢體語言傳遞的信息是最為豐富和重要的. 例如在人們日常的溝通交流中, 常常用鼓掌表示同意、歡迎, 用頓足表示生氣、憤怒等.
人類在很早就知道了如何用語言來欺騙別人, 卻從來沒有進化出用肢體語言欺騙別人的機能. 因此, 分析解讀肢體語言的意義非常重要, 我們既可以在肢體語言的特征和變化中獲得對方內心真實和隱藏的信息, 又可以依據肢體語言來判斷對方在交流過程中是否存在說謊
二、探尋肢體語言的起源
關于肢體語言起源的問題, 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分歧和正義, 至今沒有定論. 有人認為, 肢體語言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 有人認為, 肢體語言是由文化環境決定的等;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 美國心理學家、識慌專家艾克曼、福瑞森和瑟瑞森通過對生活于五種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的面部表情和動作進行研究, 發現人類的七種基本情感反應, 表現在表情上的時候是完全一致的. 七種表情分別為:
- 愉快
- 悲傷
- 蔑視
- 憤怒
- 厭惡
- 驚訝
- 恐懼
艾克曼等人的結論有力地支持了達爾文的觀點, 并成為遺傳決定論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支持. 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肢體語言都完全使由遺傳決定的, 關于肢體語言的跨文化研究表明, 在肢體語言的表達習慣和外部表征上, 世界各地因為文化環境和傳統習慣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
三、佛教造像肢體動作的意蘊
如果說傳說中古人對肢體語言的使用和理解只是一種人們的猜想, 無法做歷史考證的話, 那么佛教文化中的肢體動作則非常真實和穩定, 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普遍性. 佛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思想和內容早已根植于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 中, 了解佛像造像中的肢體動作的意蘊對于理解和分析人類肢體語言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四、解讀老子的肢體語言
本節中具體內容請閱讀原文
五、動物也能解讀人類的肢體語言
本節中具體內容請閱讀原文
結論:
- 肢體語言常常會泄露一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信息, 而且任何人都無法真正地完全掩飾這些信息, 只要你發出信息, 就一定能被捕捉到并且解讀出來.
- 人和動物一樣, 每個人都懂肢體語言解讀, 只是人們很少去有意識地挖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經過認真的學習和實踐, 每個人在肢體語言解讀方面都可以超過任何一種聰明的動物.
六、肢體語言不說假話
人, 是一種會說謊的動物, 說謊的功能器官是嘴巴; 人, 又是一種誠實的動物, 肢體語言最為誠實, 它只是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從大的方面來講, 人的肢體語言產生受兩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 來自外界信息刺激的結果. 例如: 突然聽到刺耳的聲音等.
- 來自內部信息刺激的結果. 例如: 突然出現身體某個部位疼痛或不適.
不管是來自內部的信息刺激, 還是來自外部的信息刺激, 最終都會匯集在中樞神經系統, 然后通過肢體語言表現出來. 因此, 肢體語言的產生與信息加工的關系極為密切, 從某種意義上講, 肢體語言是人腦對來自內外信息加工結果的直接延伸和表現形式. 是人類有機體對主觀客觀環境做出的適應性反應, 是真實可靠和值得分析的.
當人在說真話的時候, 語言、語音語調以及肢體動作往往都是協調一致、流暢自然的, 這一切都源于人的主觀意愿和客觀表達的一致性和協調性, 而人在說謊的時候, 尤其是在說謊的代價還比較大的時候, 語言、語音語調以及肢體動作的配合往往出現許多生硬、僵化、做作的表現.
雖然有些人可以在日常溝通交流過程中偶爾故意擺出某種肢體動作, 以干擾對方的判斷, 但人不可能在整個交流過程中一直刻意做出各種動作. 我們無法用意識完全左右無意識的動作, 就好比我們不能再說話同時要求自己心跳的速度是多快、血壓升到多高、眼球轉動到哪個方向一樣.
正如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依德所說: 如果一個人用眼睛去看, 耳朵去聽, 他確信沒有一個凡人能保持住秘密. 如果他的雙唇緊閉, 他會用指尖交流, 背叛無孔不入.
七、人類有三個大腦
腦是人身體上最重要、最神秘的一部分, 它掌握著人類的一切言談舉止. 美國著名的神經學專家 保羅·麥克里恩 認為人類有三個大腦:
- 爬行動物腦
- 邊緣系統(脯乳動物腦)
- 新皮質
這三個腦的運行機制就像三臺互聯的生物電腦, 各自擁有獨立的智能、主體性、時空感與記憶. 保羅 稱其為: 人腦的三位一體.
爬行動物腦
爬行動物腦即舊皮質
, 又稱原始腦
或基礎腦
, 包括腦干
和小腦
, 是最先出現的腦成分.
對于爬行動物來說, 腦干
和小腦
對物種行為起著控制作用, 出于這個原因, 人們把舊皮質
成為爬行動物腦
.
爬行動物腦控制著身體的肌肉、平衡以及呼吸、心跳等自動技能, 腦的這個部分一直保持活躍狀態, 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會休息.
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用來指代大腦中間的部分, 這部分同樣可以稱為中健腦
或哺乳動物腦
.
邊緣系統與情感、情緒、直覺、安全、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為緊密相關, 尤其是其中的情感系統更是愛恨分明的, 要么喜歡, 要么厭惡, 根本沒有緩沖地段或中間狀態, 因此, 也有人將其稱為 誠實的大腦.
雖然人類的各種情緒在大腦的特定位置保留的時間很短暫,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整個邊緣系統是產生情緒、注意力以及情緒記憶的主要區域.
與邊緣系統關系最為緊密的是新皮質, 兩者共同操控著大腦功能的發揮, 缺一不可.
新皮質
新皮質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高級腦
或理性腦
, 它機會將左右大腦半球全部囊括在內.由于其實由一種較新的皮質類型組成, 故稱其為新皮質.
生理學家研究表明: 左側的腦皮質控制著右側的身體, 更多地與邏輯、語言、數學、文字、推理和分析等功能相關, 因此常被稱之為 抽象腦
或 學術腦
; 而右側的腦皮質控制著身體的左側, 更多地與圖畫、音樂、旋律、感情、想象和創造能力有關, 因此常被稱之為 藝術腦
或 創造腦
.
八、邊緣系統的八種行為反應
在人類的 "三個大腦" 中, 和生存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邊緣系統, 這一部分大腦有三個重要的特點:
- 邊緣系統會遵循 "趨利避害" 原則, 如實地對外界刺激做出條件反射式的反應.
- 邊緣系統主要負責人類與人類生死存亡相關的行為和反應, 它從不休息, 一直處于 "警戒" 狀態.
- 邊緣系統掌握著人類的情緒情感, 隨時不斷地向大腦的其他部位發出指令, 左右著人類的各種行為.
人們每一次遇到危險的或反感的信息刺激時, 都會在邊緣系統的操控下, 如實地做出反應, 這就為我們分析人的肢體語言提供了重要的進化學依據.
在邊緣系統的支配下, 人對外界信息刺激的反應是有規律的, 其規律為: 面對危險, 無論人能不能應對, 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動作凍結, 然后進行全面的評估; 經過評估之后, 假如無法應對, 人就可能會產生逃跑反應; 如果可以應對, 人可能會選擇戰斗, 并制服對方; 如果逃跑未遂或戰斗失敗, 人就會產生投降反應.
凍結反應: 人在面對危險和威脅的時候, 第一反應就是凍結, 即停止一切動作、屏住呼吸、隱藏身體, 以減少敵人的注意, 同時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全面評估, 以盡快尋找最佳的應對方法. 表現為: 動作僵化、語言停頓、表情木然等, 此時的生理反應是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緊繃, 為逃跑做好準備. 人的凍結反應時間通常在一秒左右, 如果凍結反應時間過長, 便有故意而為的嫌疑. 凍結反應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為: 龜縮反應.
龜縮反應: 就是像烏龜一樣, 在危機時刻將自己的頭部迅速掩蓋起來. 雙肩上聳的動作是一個經典的龜縮反應行為, 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安全性, 減少曝光率, 增加隱蔽性, 爭取反應時間, 為采取下一步行動做好充分準備.
逃跑反應: 讓自己的身體遠離刺激源, 回到最安全的狀態下. 表現為身體或身體的某一部分逃離、傾斜或被阻隔; 有時則表現為腳尖的朝向發生變化, 做出即將離開的姿勢; 有時則表現為視線的遠離或頭部的偏轉.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 逃跑可能是無效的, 人便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反應: 阻斷反應.
阻斷反應: 即通過阻斷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形式來與信息刺激源之間產生阻隔, 象征性地遠離刺激源, 以減少內心的恐懼, 例如不愿意聽到某人說話的聲音時, 就把耳朵捂上等. 由于人從外界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眼睛和耳朵, 眼睛獲得信息量約占總信息量的83%, 耳朵獲得信息的量約占總信息量的11%, 因此在阻斷反應中, 視覺阻斷
和 聽覺阻斷
是最常見和最重要的兩種.
戰斗反應: 它體現了人對危險的態度和應對危險的能力. 戰斗反應通常表現為肢體沖突以及暴力行為, 那是為了獲得生存和安全而做的最后的努力, 戰斗反應有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 對抗反應.
對抗反應: 也就是戰斗反應的準備階段, 它反映了一個人內心的憤怒和不滿, 但卻沒有達到爆發的程度. 對抗反應有時表現為憤怒的面部表情; 有時表現為觀點和態度的對立; 有時則表現為語言上的辱罵與詛咒等.
投降反應: 它通常發生在 逃跑反應 和 戰斗反應 之前或者之后, 是人們為了避免更為嚴重和危險的后果出現而采取的一種權宜之策. 投降反應出現時, 人可能表現為語言上的求饒、態度上的軟化、動作上的謙卑、行動上的示弱等. 投降反應發生時, 會伴隨著恐懼、焦慮、無助、尷尬、難堪和羞愧的感受, 在這個過程中, 人會產生: 安慰反應.
安慰反應: 安慰反應的目的只有一個, 降低內心的恐懼、焦慮等不良的情緒體驗, 重新構建內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安慰反應的表現形式也非常多, 例如用手去撫摸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拽捏自己的衣角等.
邊緣系統的四種基本反應: 凍結反應
、逃跑反應
、戰斗反應
、投降反應
.
以及四種派生行為: 龜縮行為
、阻斷行為
、對抗行為
、安慰行為
.
這八種行為反應, 是肢體語言解讀的進化學基礎, 是識別謊言的心理學基礎, 必須牢牢掌握.
九、認識人類的精神結構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 人的精神活動, 主要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的. 它們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 這些層次包括: 意識
、前意識
、潛意識
三個層次.
意識: 精神結構的最上層是意識
, 即自覺
. 凡是自己能察覺到的心理活動即使 意識
, 它屬于人的心里結構的表層, 它感知著外界現實環境和刺激, 用語言來反應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內容. 與 意識
相對應的人格結構是: 超我
, 即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
. 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 平常人們所說的良心, 代表著社會道德對個人的懲罰和規范作用.
- 理想自我, 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
超我
的主要職責是指導 自我
以道德良心自居, 去限制、壓抑和控制 本我
的本能沖動, 從而使其按照至善原則活動.
前意識: 處在精神結構中層的是 前意識
, 又稱 下意識
, 是調節 意識
和 前意識
的中介機制. 前意識
是一種可以被回憶起來的、能被召喚到清醒意識中的 潛意識
. 與 前意識
相對應的人格結構是: 自我
. 自我
處在正中間, 它是從 本我
中分化出來的, 是受現實陶冶而淺識時務的一部分.
潛意識: 處在最底層的是 潛意識
, 又稱 無意識
, 它是在 意識
和 前意識
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 代表著人類最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潛意識
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 它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以及同本能有關的各種欲望. 與 潛意識
相對應的任何結構是: 本我
. 本我
出于精神結構的最底層, 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沖動.
人在進行正常的語言表達時, 通常有三套表達系統在大腦中同時運作:
- 超我所處的意識系統: 傾向于根據最理想的目標和最高的標準來表達.
- 自我所處的前意識系統: 主要任務就是協調
本我
和超我
之間的矛盾. - 本我所處的潛意識系統: 傾向于根據人的本能需要和真實情況來表達.
當 自我
足夠強大、足夠靈活, 能夠協調好 超我
與 本我
之間的矛盾沖突時, 整個表達過程就會顯得流暢、自然、得體并且具有美感. 但是, 假如 自我
無法協調 超我
與 本我
之間產生的矛盾, 人就會出現諸如口誤、結巴、忘詞、無故停頓、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不想稱等許多紕漏, 對于肢體語言分析師來說, 這些內容恰恰是最值得分析的.
十、人類潛意識的八大特點
深入了解人類 潛意識
的八大特點對于深刻理解人類說謊的心理機制非常重要.
1. 能量巨大
潛意識
的能量與人的大腦的功能是緊密聯系的, 準確的說, 潛意識
能量的大小與人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存在正相關關系. 美國數學家 奧圖
博士經過嚴密的推算, 認為一個正常人的大腦中大約擁有的神經元的數量大約是10的15次方個, 由此可見, 大腦的容量是巨大的, 換句話說, 潛意識
的能量也是巨大的.
2. 鐘愛 "彩信"
這里所說的彩信并不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手機的彩信, 而是指具有感情色彩的信息, 尤其是與愛恨情仇相關的信息. 這類信息最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存儲在潛意識里, 并且長久存在, 而那些平淡無奇、情緒情感色彩不強烈的信息則容易被人們遺忘. 當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非常強烈的時候, 其肢體動作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和特征, 因此, 那些可能會引發我們情緒反應的肢體動作, 也嘗嘗會進入肢體語言分析師視野, 透過它們, 分析師可以精準地理解當事人的情緒情感體驗和內心活動.
3. 不會說謊
潛意識
在人格結構中, 對應著 本我
這一部分, 本我
就像一個誠實但又充滿了欲望的小孩子, 如果沒有 自我
的監督、檢查和 超我
的壓制和約束, 他會隨時隨地、如實地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直接表達出來. 正是由于人類 潛意識
的存在, 并受其功能影響, 所以在人類的內心深處, 都有一種實話實說、如實反映自己內心想法和各種欲望的本能沖動和行為傾向. 正是由于這種沖動和傾向, 肢體語言分析和謊言識別才有理可依, 有據可循.
4. 善于偽裝
雖然 潛意識
不會說謊, 但由于人類要適應各種復雜的生活環境, 因此為了既能滿足 本我
的需要, 又能適應客觀環境滿足外部世界的需求, 潛意識
在表達時會做出一個權宜之計, 那就是對說出來的話進行偽裝. 說謊就是 潛意識
偽裝的一個重要手段. 好在肢體語言無法偽裝, 它始終是如實表達的, 因此,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肢體語言來揭下偽裝的面具, 準確地判斷一個人是否在說謊.
5. 警惕性高
潛意識
是非常警惕的, 它不會隨意開放, 讓任何信息進入它的領域去影響它. 但是有幾種情況發生時, 潛意識
就可能被打開:
- 在持續的弱刺激的作用下.
- 注意力非常幾種的時候.
- 突然而至的強烈刺激出現時.
在這三種情況下, 潛意識
都會打開, 此時信息就會直接作用于潛意識而左右人的行為.
6. 兩頭開放
雖然人的 潛意識
是非常警惕的, 不會隨意開放, 但是由于生物鐘的影響, 在晚上入睡前和早晨起床時這兩個時段, 潛意識
會自然開放. 此時此刻接收到的消息將直接作用于 潛意識
, 進而影響人的行為, 此時什么話都會進入 潛意識
, 被對方記住, 并長期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行為.
7. 需要肯定
潛意識
對肯定的、積極的言論非常偏愛, 當我們對一個人用持續肯定的語氣說話時, 往往容易把對方的 潛意識
打開.
8. 瞬間插入
當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候, 潛意識
會開放, 但是, 這個時候 潛意識
的開放不是全面開放, 而是以 "縫隙" 的形式開放. 所以外界信息要想進入 潛意識
, 通常不是單刀直入, 而是通過瞬間插入的方式進入的.
十一、研究肢體語言的兩條捷徑
本節中具體內容請閱讀原文
十二、肢體語言分析的四項基本原則
肢體語言分析即使一門技術, 同時也是一門藝術, 想要正確地解讀肢體語言的意義, 窺探對方內心世界的秘密, 識別對方的謊言, 必須遵循肢體語言分析的四項基本原則:
1. 連貫性原則:
肢體語言的解讀與分析和兩個人交談時候的情境是一樣的, 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句子和詞語的意義, 如果想獲取準確的肢體語言信息, 就必須堅持連貫性原則, 全面掌握這個動作前后的情況, 完整地、持續地、連貫地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特征以及變化規律, 否則就可能誤讀誤判. 單獨對某個動作進行斷章取義式的解釋和分析, 并不具有真正的解釋意義.
2. 一致性原則:
這個世界上, 沒有絕對孤立的事物, 肢體語言也是一樣的, 雖然在學習肢體語言的過程中, 我們會一一分析人在舉手投足間每一個姿勢和動作的意義, 但是如果僅僅憑借某個動作或某個表情就對某人輕易下結論, 很容易得出荒謬的答案.
3. 背景性原則:
在分析肢體語言的時候, 了解動作產生過程中的背景特別重要, 背景中往往蘊含著肢體動作產生的原因, 而原因是我們正確理解肢體動作的重要依據. 背景包括兩個部分:
- 大背景: 即事件發生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 小背景: 即時間發生的現場情境.
在分析解讀肢體語言時, 全面充分地掌握發生肢體語言的背景, 全面衡量、綜合分析.
4: 可能性原則:
在根據肢體語言解釋來進行分析判斷或下最終結論時, 應該遵循可能性原則, 即不要隨便做出絕對肯定的判斷. 我們在分析時可以大膽猜測, 但在下結論時, 必須小心求證, 唯有這樣, 才會讓我們在肢體語言分析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更快.
十三、女性是天生的肢體語言分析師
本節中具體內容請閱讀原文
十四、肢體語言分析師的成長之路
本節中具體內容請閱讀原文
十五、憧憬肢體語言分析技術的未來
本節中具體內容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