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房中事,多為養生專家所禁忌,似乎佛、道都以禁欲為養生之基,以童子之身為長壽之訣,實際上并非如此,多是受封建思想的蠱惑,將房中事等同于“淫”,大謬。
“藥王”孫思邈就認為,性欲要求是人的生理需要,不能絕對禁止,“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所以,強制性的抑制性欲要求就會違背生理需要,不但無益于養生,反而會損害健康,致生疾病。
孫思邈本著養生“不違情性之歡”之原則,提出房中養生的方法,把房室列為養生的十大要妙之一,其精髓是房室有節和男女和諧。
一、房室有節。
孫思邈認為,男女之情乃人倫之常,不可強禁,亦不可太過,惟貴在有節而已。按照孫思邈的觀點,要根據年齡大小約定房事頻度。如“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年六十者,閉精勿泄。”孫思邈的認識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要求,與現代醫學的認識類同。
唐貞觀初年,有一位山村老人年七十余,向孫思邈訴說他近日來“陽氣益盛,思與家嫗晝寢,春事皆成”,不知是好現象還是壞兆頭?孫思邈說:“足下年邁桑榆,久當閉精息欲,茲忽春情猛發,豈非反常耶?譬如膏火之將竭,必先暗而后明,明止而滅。”這是一種反常的不祥之兆,果不其然,一月之后,這位老人就發病而死。
二、男女和諧。
所謂和諧,即是指房事的美滿和諧,使男女雙方都得到滿足,才能精神愉歡,有益于健康。但要做到達一點并非易事。孫思邈指出“御女之道,不欲令氣未感動、陽氣微弱即以交合,必須先徐徐嬉戲,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令得陰氣。”“先與女戲,……令男女感動,”就是說,男女正式交合之前要有一個嬉戲調情階段,使雙方充分動情,這樣就容易達到房事和諧。同時,房事過后,要進行導引行氣,琢齒飲玉漿(即口中津液),意守丹田,以助精氣的復元,即“男女各息,意共存思之。“
孫思邈作為一代醫圣,突破封建羈絆下的禁區,提出房中養生的概念,并明確以房室有節和男女和諧為準則,為今日養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