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則觸目驚心的產婦跳樓事件成為了好多媒體議論的焦點。大家都怒斥冷漠的老公和婆家,憐惜懷孕41周的產婦,特別是那未出世的孩子。
這些文章也瞬間將我帶回到三年前的產床上。幾乎能將人吞沒的疼痛,永生難忘。其實,不管孩子最終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媽媽都是拼盡全力在守護孩子生的希望。而這無關乎母愛無私偉大,只是作為媽媽的本能而已。
新聞中的產婦,在兩次下跪請求剖腹產遭拒后,選擇跳樓結束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放棄她愛的本能。想必一定是極度絕望,才會如此決絕。這絕望應該是生活中長久的積累,而非一時,一事所起。當大家都在指責老公和婆家時,她自己的家人和父母在哪呢?
想起自己生產之時,也是疼痛了一整天后,選擇剖腹產,十多分鐘就進了手術室。術后,媽媽和我聊起,當她看到我被安全推出來,整個人癱坐在椅子上,給爸爸打電話喜極而泣。
我不知道她是怎樣熬過那半個多小時,她心理經歷了怎樣的擔憂和恐慌,以至生完幾個月,她都還略帶自責地論證,是否幫我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畢竟手術的風險之多,讓她現在想來還是后怕。事實上,那算是三個人的決定,我們只是選擇了努力過后的量力而行。
也許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會如此顧慮重重,患得患失,才會在產房門推開的一刻,略過孩子,奔向大人。
媒體所有的矛頭都指向這位冷漠的丈夫。不知當他寫下“諒解意外”這四個字的時候,心理真正的想法是什么。當面對的不單單是大人的疼痛,還有孩子的安危時,他堅持的理由是什么。只是物極必反,他的堅持換來了痛心的結果,這一定是他未曾想到的。
簽署手術同意書那一刻,對于任何爸爸來說都是莊重又矛盾的。他們可以堅持,可以矛盾,也可以脆弱,但必須得有尊重和愛。
善待彼此,才是生活該有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