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會死

不讀會死

?????????????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十里中心學校汪瓊

曾讀過日本旅行家石田裕輔騎行全球的旅行書——《不去會死》,書中記載他一位酷愛旅行的朋友,葬身于珠峰之懷。雙親最終平靜接受這結局,求仁得仁,求義得義,孩子死于其愛,也是幸福。也曾深深淺淺問過自己,為什么像吸毒一樣離不開書籍?或許是年少孤獨,陪伴的唯有書;或許是少年心事,化解的唯有書;又或許是中年迷茫,引導的唯有書。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合適的地方,用來安放常常無處安放的靈魂。也許是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的那人,也許是一場場在路上的旅行,也許是一本本豁然開朗、驀然頓悟的書籍……而林少華說:書不怕癡,不怕貪,也不會老。一榻清風,半窗明月,讀書之樂,莫可比也。因而書對我而言,是靈魂最安穩的皈依。

清朝蕭掄《讀書有所見作》:“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北宋黃庭堅曰: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讀書對老師而言,更是如此,因為教育是養護靈魂的事業。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若我們任由自己的靈魂在世俗生活中沉淪、沉睡,如何去喚醒、養育更嬌嫩、更無助的靈魂呢?書籍如同陽光雨露滋養幼苗一樣,自然地、持久地滋養我們的心魂,讓我們的小宇宙郁郁蔥蔥、云繚霧繞……

???????????????????????????????????????????????????一、知己

知己,是永恒的哲學難題。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至今無解,或有誤解,或至無數的解。世界太鬧,我們一定要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最好的那個自己。誰可幫你?助你?唯有書而已。你看這世間握有話語權的往往是達官貴人,小小一介平民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定義自己的成功呢?曾被人當面譏諷:你這樣努力,到現在不也是一名普通老師嗎?我其實是個非常驕傲的人,當眾遭受這樣直接的羞辱,當時一頭撞死的心都有。我又是個異常執拗的人,我一定要為自己找到茍活的理由。后來看到這樣一句話,它拼湊了我那被踐踏得四分五裂的自尊心,讓我可以繼續呼吸,繼續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句救命之言為:比成功更重要的事,一個人要有內在的豐富,和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喜歡孩子,喜歡教書,盡管薪資可憐,但對我這種不可或缺精神生活的人而言,物質的貧瘠可以忍耐,空虛的心靈卻一刻不能忍受,孩子和課堂讓我心如江水,不息向前奔騰。孩子們亦喜歡我、依戀我、善待我,在這人情涼薄的世間,這是最昂貴的擁有。擠時間看些書,寫點文章,長假帶著女兒或跟著朋友甚至一個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已然活得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么別人眼中成功與否,已經不那么重要了。愛默生說過:成功,如同流感一樣,是一種侵襲所有體質的病。我既然已錯過成功,那么攜手書籍成為自己好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黑夜,書籍讓我在黑夜里仰望黎明,找到生命的出口,我是幸運且幸福的。世界很大,但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內心里,心里沒郁結,生命才流暢,世界才通達。楊絳先生《一百歲感言》中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當我們通過閱讀,學會跟內心那個自己和平共處、相知相惜、不再掙扎、不再徘徊時,我們就能推己及人,從而解人,悟世,最終與世界達成諒解,彼此握手言和,道聲:天晴好個秋——

???????????????????????????????????????????????????二、明理

有些名言廣為流傳,知名度甚高,豈不知很多是被腰斬的。如這句“天才在于99%加上1%的靈感”,與華羅庚那句“天才在于勤奮,聰明在于積累”彼此呼應,使得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就能成為天才,殊不知這名言還有最關鍵的后句:最重要是那1%的靈感。你看,中國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勤苦幾千年依舊弄不妥溫飽問題,袁隆平只十幾年禪精竭慮培育雜交水稻,就解決了全球糧食問題,而那1%靈感來自1960年他對雜交玉米、雜交高粱的了解和遷移。喬布斯之前,手機商家無數,競爭異常激烈,但只有喬布斯認為消費者并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手機,需要商家創造出來引導消費者,也只有他能想到將電腦、播放器、照相機等全部整合到一部小小手機上,結果創造了蘋果全球銷售的奇跡。今天,隨著他的離去,蘋果也慢慢會成為逝去的傳奇,因為1%的靈感不可復制。拿破侖那句特別長咱中國人志氣的話也一直被拿來拿去炫耀: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他醒來時全世界都會震驚,可下面那句居心叵測的話卻完全被掩埋:那就永遠別讓他醒來。還有“人是生而自由的”,下面那南轅北轍之句“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同樣被人忘了個精光。

就這樣,當我們潛心紙質閱讀,而不是瀏覽網絡信息時,我們就不容易隨波逐流,不會人云亦云,對通行的主流意識會擁有自己的警惕與思考,會保有追根究源、弄個水落石出的決然,因為你身邊總有很多好書像高明的導師將你的思想撥亂反正,走上康莊大道。比如讀過“最重要的是那1%的靈感”之后,我會有意識、竭盡可能抓住頭腦中有關教育、寫作、人生之類的閃念,想方設法讓她們落地生根,因為那就是靈光乍現,它們存在比閃電還短暫,一旦流逝永不會來。同樣,學生課堂上的插嘴、搶答如今我再也不會視為搗亂,而堅信這些就是孩子被課堂、故事激發出來的靈感,是課堂中最重要的成長時刻,我要以無比的敏感去捕捉,無限的珍惜去呵護,期待這些靈感因得到充分的言說、足夠的尊重而帶來奇跡!

靜心閱讀,讓你思考,讓你明理,讓你不畏浮云遮望眼,讓你擁有一雙慧眼,將一切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解惑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這首《武陵春》盛名遠播后世,它為什么能流傳?究竟好在哪呢?對普通讀者來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是無需苛責的,可對老師而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能輕易原諒的事。這樣的我們站在講臺上,憑什么讓學生心悅誠服?如何能讓孩子從你出發,愛上智慧,攀上那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求知探索之路呢?可如果你捧讀《唐宋詞鑒賞辭典》,就沒有這樣那樣的尷尬無言,囊中羞澀,它就像博導一樣能將“好”說出個子丑寅卯——

子:我國古代詞人很講究煉字煉句,不但要做到“句中無余字,篇中無長語”,而且還要做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風住塵香花已盡”即達到如此境界。“風住”暗示之前曾有漫長雨打風吹、落紅成陣的日子,詩人的愁苦可想而知;“塵香”展現落花已化為塵土,寄寓對美好事物遭受摧殘的惋惜之情和對自己流蕩無依的深沉感慨。

丑:李清照是填詞圣手,善于在短篇中藏著無數曲折。你看“春尚好”、“泛輕舟”措辭輕松、節奏鮮明,恰到好處表現詩人一剎那的喜悅,可前綴以“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一轉一深,一深一妙,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收到有余不盡的效果。這也應了張炎在《詞源》所注:詞與詩不同,合用虛字呼喚。這是填詞規律,一旦掌握,解詞就是庖丁解牛。

寅:就形容“愁”和“恨”來說,詞史上有不少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橫塘路》);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江城子》)等。這些詩句都是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的形象,都饒有新意,各有特色。而“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自鑄新意,由“雙溪”引向“輕舟”,讓“輕舟”與“重愁”相對,將無形的愁變裝成有型的重物,裝載到輕舟上,自然妥帖,不著痕跡顯示自己獨樹一格。這樣在延展、比較、品詞析句中,無論是粗放的我們還是懵懂的學生,敏銳的語感得以開啟,日久成精,我們終將擁有一雙雪亮的語文之眼。讀書,真要會讀,善讀,從無聲中聽驚雷,從無字處讀出風流韻致,瞎讀的話,花再多功夫也會讀瞎的。

卯:沈祖棻《宋詞賞析》說:李煜將愁變成水,秦觀將愁變成隨水而流的東西,李清照又進一步將愁搬到船上;到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駝也駝不動,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到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說: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更把愁從馬背上卸下來,裝在車上。這樣一條清晰的線索,不僅給我們品鑒詩詞更開闊的視角,也清晰感知詩詞創作中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單獨看,也許是神來之筆,放在詩詞的河流中,則明白都有源頭活水來。就像“一枝紅杏出墻來”,初創為唐朝吳融的“一枝紅杏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愁”,置換一字,神采盡顯。如若沒有前人的摸索,也就沒有葉紹翁一句得天下的幸運啦!

就這樣,當我們通過閱讀獲得巨大能力,能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縱橫捭闔、化解學生心中千千結時,課堂才是田地,播種智慧的種子,收獲成長的喜悅!

?????????????????????????????????????????????????????四、修煉

以上修煉的只是基本功,可教育教學是藝術,凡藝術皆有技法,需要閉關修煉,才有“十年磨一劍,試問天下誰敢爭鋒”的自信與篤定。吳冠中先生認為:藝術,形式決定內容。此真理之言。眼中有本,心中有生,手中有法,這是優秀老師必備的素養,而技法,必須師從名師,鉆研鉆研再鉆研,才有資格華山論劍、群雄論道。我們且看小語名師王崧舟先生被人一再引用、剛出道時一則教學片斷——

師:一邊讀一邊找,把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體會體會,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生:(默讀,找最美的句子)師:我發現同學們在書上劃了很多,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很美,那個句子寫得也很美。是不是?咱們交流的時候,就把你認為寫得最美的那個句子挑出來,先讀給大家聽,然后說說你覺得這個句子美在什么地方,好不好?生1:我覺得這句話寫得很美:“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師:美在哪兒呢?生1:“碧綠”,“大圓盤”,我覺得寫得都很美。生2:我覺得這句話寫得很美:“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花骨朵兒好可愛的。生3: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很美:“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覺得一朵有一朵的姿勢,寫出了每一朵荷花的美麗。生4:我最喜歡這句話:“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師:那么多的句子,為什么最喜歡這個句子?生4:因為我特別喜歡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師:噢,你是喜歡那個小蓮蓬呀,而且還是嫩黃色的,是不是啊?雪白雪白的花瓣兒,跟嫩黃嫩黃的蓮蓬配在一起,真的很美!生5:我覺得這句話最美:“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他是用幻想的方法來看這一池荷花。師:他是展開了自己的想象,把它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畫。畫是活的,誰見過?嗯,這句話是寫得挺美的,我也有同感。老師也來讀個句子,你們體會體會,這個句子美在哪里?(朗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句子很簡單,不仔細品味,你是很難發現它的美的。「既是一種節奏的調整,也是一種順勢而為的重點楔入。已經有五個學生談了對五句話的審美感悟,該是調整節奏的時候了。我們不難發現,前面五句話的解讀都是一種淺嘗輒止式的對話,而深入開掘式的對話則從眼下拉開了帷幕。這也可以算是一種“背面敷粉,欲揚先抑”的節奏處理藝術。前五句無疑是在為這一句的閃亮登場造勢、蓄勢,而這一句的“千呼萬喚始出來”,會給學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此句大有來頭,需要仔細理會。」生1:我覺得這個“冒”字寫得特別美。到底美在哪兒,我也說不清楚。生2:我也覺得“冒出來”很美,讓我感覺到荷花長得很茂盛。生3:我也認為“冒”很美,就是說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長。師:好!既然大家都覺得這個“冒”字很美,那我們就來好好的體會體會。你們覺得,這個“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生1:露出來。生2:鉆出來。生3:長出來。生4:頂出來。生5:穿出來。生6:伸出來。師:但是,你們說的這些字眼作者用了沒有呢?沒有!盡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沒用,就用了這個“冒”字,是不是?為什么?為什么呢?(學生都沒有反應。)不著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時間慢慢去嚼的。這樣,你們先讀讀這段課文,體會體會,你覺得荷花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怎么樣地長出來,才可以叫做冒出來。「找一個字代替,不難!難的是懂它的氣質和神韻。從這一刻開始,對荷花的感悟已經進入了一種擬人化的解讀。荷花正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學生心中的一個精神伙伴甚至自己精神的一個影子。」生:(自由朗讀)師:誰嚼出“冒”的味道來了?你覺得怎么樣地長出來才叫冒出來。生1:我覺得比較快地長出來是冒出來,不是很慢地長。師:迅速地長出來。好,這是你的感覺。生2:悄悄地鉆出來。師:悄悄地長出來。有點害羞的味道,嗯,這是你嚼出來的味道。生3:爭先恐后地長出來。師:爭先恐后地長出來。這一朵急著要長出來,那一朵也急著要長出來,誰也不讓誰。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荷花的一種心情,什么心情?「四兩撥千斤。輕輕一撥,將學生的精神觸角由對荷花外形的揣摩深入到對荷花內心的體驗。」生4:急切的心情。師:冒是怎樣地長?冒是急切地長。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生6:非常高興的心情。生7:非常激動的心情。生8:歡天喜地的心情。師: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長,興高采烈地長,非常激動地長,歡天喜地地長,這就是冒出來呀!你們還有別樣的體會嗎?生9:心花怒放地長出來。生10:快快樂樂地長出來。生11:亭亭玉立地長出來。師:是啊,同學們,作者不用“長”、不用“伸”、不用“鉆”,就用了“冒”這個字眼。為什么?因為,“冒”讓我們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動、荷花的爭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這樣冒出來的荷花?生:(齊答)想!師:(播放課件,隨著音樂和畫面,教師旁白)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那么急切,那么激動,那么爭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們仿佛想說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生:(欣賞搖曳多姿的荷花。)師:同學們,盡情地展開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現在,你最想說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請寫在練習紙上。生:(音樂響起,學生獨立寫話。)「又一次典型的語文訓練。但是,當這種訓練被安頓在情境交融、春風化雨的課境中時,誰也不會懷疑這更是一種學生自覺的精神訴求。精神境域的拓展和語文能力的培養共同演奏出一段和諧的生命交響曲。」

我們仔細揣摩這段教學現場,王老師采用了哪些招式呢?

1、先放后收,蓄勢待發;

2、聚焦冒字,平中見奇;

3、換詞拓展,暗中鋪墊;

4、追根究源,切己體察;

5、由表及里,感同身受;

6、由文及像,寫中學寫。

僅僅看這一教學片段,我們可能會感慨:真是天才老師,一個字創造一段教學神話。如果你深入去了解他,你會知道王崧舟老師同樣經歷“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般的跋山涉水。他自己說,他研究名家教學實錄,會將上萬字的實錄轉為幾千字的教案,再將幾千字的教案變成幾百字的教學技法,最后將幾百字的教學技法化為幾十字的教學理念,滲透到自己的教學生命里。我們要看花開,更要知道花兒為什么這么紅!對王崧舟老師,我曾以初戀的心情仰慕他,只要是與他有關哪怕是只言片語都不放過,我買過他很多本教育教學專著,甚至在網上下載厚厚一本他沒結集出版的一些作品,至今收藏。這樣的人是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他會讓我們懂得如何詩意地棲居在課堂和日常生活中,成為你永遠的精神導師!

最近微信上瘋轉澳大利亞一位女攝影師,離群索居12年拍攝無數絕美風景照讓世人知曉。文章最后說,她離開人間12年,她去了趟仙境。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讀書、教書更如此。


五、愛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作為老師,一切努力起點和終點都是學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以我這二十年成敗得失,徹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醫生,教育,如果不觸及學生的靈魂,就是賣苦力而已。備不完的課,上不完的堂,改不完的作業,談不完的話,處理不完的雜事,會將你的愛心、耐心、信心瓜分成殘山剩水,最終你會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當初為什么出發,成為抱怨、混日子偌大一群中的一個,二十歲能看見六十歲的生活,那是極端恐懼、絕望的事。而始作俑者,或者罪魁禍首,不是別的,恰恰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有明白這份職業的艱難和精彩都在學生那水晶般晶瑩而易碎的心靈——

舉世皆知的學困生有很多,如馬云,愛迪生,喬布斯,黑柳徹子,海倫?凱勒等,他們最后都能做出一番事業,皆因遇上生命中最重要的他人,給予無限的耐心、信心、慧心,成就他們實際脆弱異常的生命綻放萬丈光芒。《窗邊的小豆豆》是黑柳徹子代表作,當初她被幾所學校拋棄,媽媽找到小林校長,送進巴學園,進園的第一天她就滔滔不絕地和小林校長說了四個小時的話。小林校長呢?整整聽了四個小時,“一次也沒有打哈欠,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樣,把身體向前探出來,專注地聽著”,讓小豆豆第一次見到校長小林宗作,就有了“能和這個人永遠在一起就好了的”感覺。他經常對小豆豆說的一句話是:“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這句話深深地影響了小豆豆的一生,“那時候,我還沒有注意到‘真是’這個詞,想當然的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好孩子,先生的這句話讓我擁有了自信,‘因為老師說我是好孩子嘛’!還說:“無論什么樣的人,生下來就具有美好的品質和才能”,這無論對患有侏儒癥的高橋君,還是對患小兒麻痹癥的泰明,都是最好的救贖,這是發自肺腑對所有生命一視同仁相待,這也是真正教育家的情懷。巴學園只存在八年,培育了50名被視為弱勢群體的孩子,最后都成才成人。日本從二戰的廢墟中站起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最核心根源就是他們對哪怕是最弱勢的孩子都決不放棄的決心與行動上。沒有人被教育浪費或毀滅,人人成才,人人成功。

看似殘缺的生命,都有許多被忽視的美好;看似美好的生命,都藏著不為人知的殘缺。尊重,信任,期待,寬容,熱愛,都不是寫在書面上美好的詞匯,而是我們必須成為習慣的教育信仰!否則,教育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災難,毀人不倦。而真正的教育,就像巴學園、小林校長一樣,渡己渡人!

吳冠中先生還有一句審美名言:漂亮不是好看,好看不是漂亮。國外也有一句話:人要對自己40歲以后的容顏負責。有時同那些貌美如花的女子交談,三句話后就索然無味,而佳人還在眉飛色舞,真心悲涼。反倒傾心那些看起來平常無奇的女子,錦口慧心,溫文爾雅,真覺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樣的女子讓世界看起來美好如初。為什么?相由心生,慈悲、善良、熱情、積極的人,內心是遼闊田野,盛放四季輪回;不斷閱讀、不斷反思的人,內心是浩瀚天際,怒放生命彩虹。我如今漸漸認同:生命,是一場不能停止的修行。閱讀是最慈悲的修行,不讀會死的,精神如若沒有滋養,只剩區區肉體與滄海桑田抗衡,敗落是必然的宿命。精神不死,唯有閱讀而已。那究竟要讀些什么呢?

首先:人文必讀

博覽群書是讀書的姿態,但很難充分實現,好書那么多,窮其一生也讀不完,但讀就讀好書,讀經典,垃圾書就像垃圾食品一樣,會對身體構成漫長的傷害。沒有人能舉盡這世間的好書,我只能列舉對我生命有質的改變之書籍:《人類簡史》《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唐宋詩詞鑒賞辭典》《寫給大眾的西方哲學》《朗讀手冊》《病隙碎筆》、教師人文讀本系列、青春讀書課系列、國際大獎小說系列,各類經典繪本等。培根四百多年前就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我從來不愿將讀書當成如此功利的事,只是覺得:當閱讀讓一個人生命有了底蘊底色時,你就有勇氣和力量不輕易被左右,敢于“固執己見”,努力成為那最好的自己,遇見最好的自己。因為書成為你最大的靠山,最硬的后臺,永遠不倒,永遠不離不棄!

其次:專業研讀

很多人害怕研讀專業書籍,認為枯燥、晦澀難懂,毫無情趣可言,所以敬而遠之,敬謝不敏。如若不打破這些偏見,不敞開心懷,我們會錯過很多提升、改變自己的機會。那些年因為對王崧舟先生的瘋魔,一直想弄清支撐他課堂上舉重若輕、完美圓融的秘訣在哪,開始啃讀他偶爾提及的一些專業書籍,如《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王尚文《語感論》等。后一部專著核心觀念為:語文,一言蔽之,培養語感而已。那一刻,徹悟王崧舟老師為什么能那樣教授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冒”字,磨礪學生敏銳的語言之眼而已。那種心情,就像一直在山上撿到珍寶,終于有一天發現藏寶之地那樣欣喜若狂,也明白所有的技法背后支持的其實是課程理論,就像對學生的態度其實是由學生觀決定一樣。

就這樣像樹根一樣不斷向下扎根、挺進、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漆黑大地中無窮的茂密后,我對王先生迷狂的心漸漸淡去,但愛智慧的路從此沒有盡頭。比如這些年語文課堂從以讀為主轉向以寫為導,源頭就在潘新和先生《語文:表現與存在》,其中談到“寫包含并大于讀,寫作是最高的閱讀”這樣課程觀的影響。行到水窮處時,才能坐看云起時,朱光潛的《詩論》,王先霈的《文學文本細讀》,錢理群的《名作重讀》、孫紹振的《文本細讀》都是我反復研讀過的。那時我要求自己拿到一篇哪怕陌生的文章,要能在20分鐘左右判定教學重難點和規劃教學設計,這必須要有精準的判斷力和靈活的設計力。而這些都無法與生俱來,只能靠專業學習和課堂實踐,一點點領悟,一點點進步!

近些年為研究整本書閱讀而讀過《書語者》《國際大獎兒童文學教案》;為教好繪本研讀過《幸福的種子》《繪本之力》《我的圖畫書論》《觀察圖畫書中的圖畫》等;為追隨國際上通行的個性化學習、項目式學習、深度學習,研讀過《走進美國課堂》《田園牧歌》等。研讀專業書籍就是最好的閉關修煉,一旦有所成,至少自己可以相信自己!專業修煉是一條沒有窮盡的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功成名就,只有不斷修行!

再次:雜志隨讀

《名作欣賞》《教師博覽》《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教學》都跟我與十幾年的情緣,近兩年迷上新創辦的《當代教育家》。無閱讀,無思考,無寫作,無進步,可有時候忙真不是借口,這兩年我帶低年級,時間是以分鐘為單位安排的,看大部頭的書只能放在長假或深夜,白天只能見縫插針地瞭上幾眼。我的背包里會忘記餐巾紙、錢包,甚至鑰匙,但絕不會忘記放上一本書,逮到空閑就掃幾眼,讀幾篇。《名作欣賞》讓我們保持專業的梯度,《教師博覽》讓我們擁有教師的敏度,《小學語文教師》讓我們持有教學的靈度,《當代教育家》讓我們仰望教育的高度。執子之手,與之偕老,他們就是我這一生一世的情人,相看兩不厭,唯有書山書海而已。

最后:所獲筆耕

前面說過,寫作是最高的閱讀。只讀不寫的話,就像爬山,只爬到一半,你無法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界與氣勢。這二十年來的讀寫實踐,感覺靈感就像機會一樣,容易逃逸,且背后沒頭發,當你知道它的珍貴想要抓住時,竟然沒有抓手,寫作是在靈感轉身之前唯一的抓手。史鐵生先生認為寫作是懷疑者的懷疑,尋覓者的尋覓。至少,我覺得寫作,可讓你牢記,讓你深刻,讓你敏銳,讓你靈魂永遠不老,讓你生命青春飛揚。隨感,短篇,反思,長篇論文等,只要你在寫,你就一直創造自己的神話!

王崧舟老師說:讀書于我,是一種詩意的生存狀態,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種溫暖的生命體驗。一天不讀書,就會有饑餓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獨感。而他的恩師周一貫先生則認為:生命與事業同行,生命因為有了事業的追求而得到開發、光彩倍增;事業則因為有生命的投入而有了熱情流淌的血液,永不衰竭的激情,風暴與歡樂時時交替的敏感心靈。有生命與事業同行,這條路便會風雨無阻,光耀七彩。于是,美與和諧才得以展示生命與自然的全部驕傲。這是事業的彩虹,也是生命的樂章。

愿你們,因為像熱戀一樣愛上、愛著閱讀,最終奏出屬于自己的、彩虹般的樂章!







????HR?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406評論 6 538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034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413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449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16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559評論 1 325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06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781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327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084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278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49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495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27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172評論 1 29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10評論 3 396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41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