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就像雨點匯入山谷的過程。我們無法獲知一滴雨點流入山谷的實際路徑,但我們可以知道它的大體方向是在往下流;同理,我們不知道科技發展最準確的路徑,但所有的技術都有某種傾向性,有某種沖動,有某種趨勢,使我們能夠感知它們的大體方向。這個趨勢是什么?它如何影響我們的將來?《失控》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一次 TED 演講中分享了他的見解。
當下正在發生的趨勢,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讓物體變得越來越聰明。我稱之為「知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工智能,或者 AI。
在未來二十年中,這將是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發展趨勢和驅動力。
我們已經有了 AI,比如「阿爾法狗」戰勝了人類最強的圍棋世界冠軍,谷歌教會了他們的 AI 自己學習如何打電子游戲……我們正在以此為起點,讓它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這個大趨勢中,我認為有三點尚未被充分認識;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三點,就能更好的理解 AI,并更加全身心的擁抱 AI。因為,只有擁抱 AI,才能控制 AI。
所以,請允許我談談這三點。
第一點,我們自己尚未很好的理解「什么是智能」。我們通常用智商來衡量,認為智商越高,智能就越高。但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人類的心智包含了多種智能。我們可以進行演繹推理,我們具備情緒智力,我們有空間智能。當我們制造機器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設計它們,它們在某些方面會比我們聰明得多,而在其他方面則遠遠不如我們,因為根本沒必要。比方說,計算器在數學運算上要比我們聰明得多;GPS 的空間導航能力遠勝過我們;谷歌、必應在長期記憶上完勝我們。
所以,我們實際上是在創造異形智能。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將它們看作人造異形。它們將幫助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而換一種思考方式是創造的源泉,是財富和新經濟的引擎。
第二點是,我們將用 AI 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人類發明了我稱之為 「人造能源」的東西。它帶來了很多創新,農民可以為手動泵通上電,加上這種「人造能源」,就變成了電泵。類似的改造成千上萬,這個(人力器械+人造能源的) 公式造就了工業革命。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事物,享受的所有服務,幾乎都來源于此。
現在我們要用 AI 做同樣的事情。我們用網路傳輸 AI,把 AI 加載到 諸如電泵之類的東西上,就得到了聰明的電泵。類似的改造做上幾百萬次,就會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凡是可以用電的地方,都可以用 AI。
我可以建議說,未來一萬家創業公司的秘訣其實非常非常簡單:拿來某樣東西,加上 AI。這個公式就是我們將要不斷踐行的。我們將以這種方式 來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點是,我們將 AI 實體化,就得到了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許多曾經需要我們親力親為的任務。
工作就是一系列的任務,我們的工作將會被重新定義,一部分任務將交給機器人來完成。與此同時,也將產生一大批不同種類的新任務。如果一個任務,不管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可以用效率或生產率來衡量,那么就應該交給機器人來完成。我們最擅長做那些沒有效率的事情。探索是低效的;藝術是低效的;人際關系也是低效的——這些都是我們喜歡做的事情,因為它們都是低效的。高效是機器人的使命。還要認識到,我們將和 AI 一起工作,因為它們的思維方式與我們不同。
在「深藍」戰勝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后,人們以為國際象棋沒什么玩頭了。但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最厲害的國際象棋冠軍并不是 AI,也不是人類,而是由人類和 AI 組成的團隊。最棒的醫學診療師既不是醫生,也不是 AI,而是他們組成的團隊,也就是說我們將和 AI 一起工作。
你將來的薪酬,很可能取決于你跟機器人合作得如何。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三點:AI 是不同于我們的,它們是技術設備,我們將與它們合作,而非競爭。
結語
那么,未來會如何? 我想,25 年后我們回頭再看 今天對 AI 的理解,我們會說:「你們那都不叫 AI。你們甚至都還沒有真正的因特網,25 年后的因特網才能叫因特網呢。」我們還處在最初的起步階段,所有一切才剛剛開始。因特網的歷史才剛剛開始,美好的未來才剛剛開始。未來 20 年最受歡迎的 AI 產品,最普及的 AI 產品,還沒有被發明呢。也就是說,你們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