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寫到有關繪本閱讀提升閱讀力的內容,本文將繼續整理摘錄本書分析繪本的具體方法。
點擊鏈接,獲取上文:讀書筆記 | 了不起的繪本——讀《繪本有什么了不起》(上)
第二單元,從繪本建構閱讀力。
作者提到,發展閱讀類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從閱讀材料中提取信息,作為后續推論與發展閱讀線索的鋪墊,接收到的信息越多,在后面步驟中的領悟也就越豐富。
眾所周知,繪本是由圖與文字所組成的,首先作者剖析了有關圖的內容。
圖包含了以下幾點:線條、造型、構圖、顏色、象征以及細節。
首先,是線條。
從線條的粗、細、曲、直來看,粗、直的線條表示陽剛、堅硬、銳利;而細線條勾勒出婉約、柔美;彎曲的線條,傳達平和、溫馨;不規則的線條讓畫面具有流動性;不完整的間斷線條,呈現不穩定的動感。
同樣,繪本作者通過不同的造型與姿態,傳遞人物的性格及生命狀態,比如圓形傳遞出親和、柔軟;方形或菱形加上剛銳的棱角和粗硬的線條傳達出來嚴肅、秩序和剛硬的味道。
其次,是構圖。
如果讀者能夠通過對構圖的認識,了解創作者的布局安排,探索角色與空間的彼此關系,就能進一步感受角色在環境中的處境,以及角色之間的微妙互動或情感對應。
首先是位置:景、物、角色在場景中的擺置,可以呈現角色或物體與空間的對應關系,或是彼此之間的互動暗示。例如下圖中兩個杯子的關系。圖1,兩個杯子朝向同一個方向,容易產生志同道合的聯想;圖2,杯子面對面擺放,有彼此了解,親密互動的關系;圖3,則有背道而馳或分道揚鑣的暗示。
第三,是視角。
如同讀者從不同的觀點思考,就會有多元的觀察與體會一樣,通過不同的視角變化,也能激蕩出更多元豐富的思維。而繪本作者運用遠景、中景、近景及特寫不同的鏡頭,來體現出不同的視覺感受。
然后,是顏色。
給圖像上色是為了真實描繪出景物的外觀,也可以借以表現物體的質感、光線明暗、濃淡厚薄等,牽動著讀者的感受與情緒共鳴,比如在色相上可以采用引起人們聯覺的紅、橙、黃等暖色系,或者是藍、綠色冷色系。
而在明度上,繪本作者調配顏色的深淺,使畫面產生明暗變化,以表明光線、天氣的狀況以及景物的立體感,傳達情境氛圍與角色的情緒。
最后,可以用畫面的彩度,來體現不同的情感張力。比如,畫面彩度高,顏色鮮艷,則會帶動昂揚的情緒,而低彩度呈現較柔或者是沉淀的色感,傳達出柔和的感覺。
接著,是象征。
通過具體的事物表現出某種特殊意義的方式,當圖像與某種文化或生活經驗相聯系,被賦予特定的含義呼應了內容的發展,成為傳達意義的表征,既為象征。
最后,是細節。
很多繪本中都有小細節,一方面,可以呈現出創作者的個人偏好;另一方面,有些細節卻能暗示作者的意圖,帶領讀者更深入的感受。
繪本的文字是另一種信息的來源,由于圖像呈現的是定格畫面,這時,文字就扮演了穿針引線的角色,或者是描景,或者是敘事,或者是論理,或者是抒情。
在獲取了圖文信息后,就要進行合理的推論,從具體的圖像到抽象的觀念與思想,從外在看見到內在洞見,從平面的情節到立體的心理層面,逐步發展解讀信息的線索。
然后就是進行連接與整合,就是從第一頁面中獲取的圖文信息,通過推論掌握每一個頁面傳遞的可供理解的線索后,接著就要連接與整合整本書的線索,通過繪本的外在形式,表現與內在敘事結構串聯起整體的信息,建構全盤的理解脈絡,這是書中所要傳達的主旨,就不言自明了。
最后就是將繪本發展出意義。通過前面已經表述的從繪本的圖文元素中獲取信息的方法,在經過推論及連接統整所有的線索,掌握繪本的主題與意義后,接著就是觀照自身的經驗與知識背景,喚起情感與思維來進行響應與驗證,最后檢驗、評估與批判,發展閱讀對于自身的意義。
第三單元:繪本閱讀練功坊。
作者通過分析五本經典的繪本向大家一一展現了,在繪本中如何運用不同的元素來傳遞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又引起讀者的共鳴。
比如開發讀者想象力的繪本《神奇的藍色水桶》;講述有關幸福的話題的《帶來幸福的酢漿草》和《幸福的大桌子》;講述如何做自己,成為自己的心路歷程的《小不點兒》;以及采用水墨風情,展現人情冷暖的《石頭湯》。
在本書的最后,作者引用了佛教《楞嚴經》中提到的一段話,佛祖告訴二弟子阿南說,“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須透過手指。”
同樣的這本書提及了許多繪本閱讀的方法和途徑,并以上述基本繪本作為案例進行了說明,但這種呈現也只能是局部的指引,借以說明從圖文探索獲取信息到建構意義的閱讀途徑,熟悉了這些知識和技能,就可以更順利地接受到作者傳來的心聲。當然,一本優秀繪本的呈現,不只需要作者精心的創作和精湛的創作功力,也需要讀者投入感受力。
推薦喜歡繪本的朋友購買本書,細細品味,慢慢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