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三位男同事,姑且稱他們?yōu)锳BC君吧,首先來介紹一下他們的情況。
A君畢業(yè)3年多,外地人,租房住,目前單身,投資主要是股票和P2P。
B君上海本地人,已婚沒有孩子,家里兩套房子,一輛代步車(10多萬),無貸款,主要投資P2P,去年股市大漲的時候追進去一只股票,目前虧40%。
C君,外地人,上海買房有房貸,已婚剛有寶寶,主要投資基金和銀行理財。
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我慢慢了解到了各自投資的心態(tài)。
A君:買什么基金,自己買股票就好了,自己的錢干嘛要讓基金經理來打理,他們要是有本事,就自己投資賺錢了,還做什么基金經理,純粹是出來騙錢的,你看看基金的表現(xiàn)。買股票虧了,我認!是我自己眼光有問題,讓基金經理拿我的錢去虧,我才不會那么傻。
至于為啥買P2P?我自己以前也是在P2P公司待的,對其中的風險和收益水平有所了解,也不是所有的平臺都投。P2P收益固定,投資起來簡單方便,收益也相對較高。
B君:我一直都在投資P2P,從P2P剛興起的時候就開始投了,選擇多個平臺進行投資。最早的時候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15%-20%,不過超過15%的我也不會去投,感覺風險太大。P2P特別適合我這種投資小白,只要看收益率和考察平臺的安全性就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不像基金股票那么復雜,概念多、操作手續(xù)復雜、還要學那么多專業(yè)知識,我很懶,不想學。況且學了也不一定能賺到錢,虧損的還不是到處都是。
買股票,是受到身邊同事和家人的影響。2015年大牛市,人人都在炒股票,所以也就開戶炒了,可惜后來遇到了股災,股票大虧,但是不想割肉離開,就一直持有到現(xiàn)在。
C君:我自己也是先從學股票投資開始的,當初也超級鄙視基金投資者,認為買基民不如股民有眼光。后來經歷過股市的漲漲跌跌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股市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玩。自己慢慢把資金從股市中撤出,選擇了基金定投和銀行理財這兩種投資方式,雖然收益率不是很高,但是在目前的形勢下,自己還算滿意,畢竟個人現(xiàn)在最看重的是本金的安全,房貸和奶粉錢必須有保障。
看完這三位同事的情況和表述,我明白了他們各自選擇投資品種不同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對風險水平的接受程度不同。
A君單身,能承受的風險水平最大;B君雖已婚,但無房貸,風險承受水平也相對較高;而C君已婚已育,還有房貸,因此能夠接受的風險水平較低。各自選擇不同的投資產品,完全可以理解。
最后我想說,投資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每個人的風險承受水平和期望收益率都不同,因此很難一概而論,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在選擇理財產品前,必須弄清楚風險和收益,這是投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