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戴德文
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羅丹
很多攝影愛好者總是把拍不出好的片子歸因于攝影器材,他們的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我的相片之所以拍得不好看,是因為我的相機太渣了,要是我也有像那些攝影師那樣高大上的單反、德系相機,我也可以拍出比他們還美的攝影作品。
喜歡使用諸如“要是……也……”句式的人,只能反映出他們邏輯的混亂:好的相機固然可以提高拍出好作品的概率,但是好的攝影作品并非一定需要多好的相機才能拍出來。
當然,這里涉及到“好作品”和“好相機”的定義。雖然欣賞攝影作品之美帶有主觀性,但不可否認,好的攝影作品往往又具有這樣一些共性:
它們往往在構圖、用光、角度、線條、色彩、焦點、動靜等至少一個方面,或抽象或具象地表現、記錄生活、自然和人文之美,以達到表達作者特定情緒和想法的目的。
“好相機”,我認為就無從定義了,畢竟每個人對相機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不同,導致了“好”的判斷的標準也因人而異。高端的相機固然是不錯的,但入門級單反之于一些卡片機也算的上是“好相機”的行列了。
當下,許多人有這樣一種認識上的偏見:
手機是不可能拍得出什么像樣的相片的,甚至認為“手機攝影”是不入“流”的攝影,它只適合用于自拍。
其實他們可能忘了一個事實:在攝影技術發明之初的年代,那時的相機比現在任何一部手機都簡陋多了,但并不妨礙那些攝影師們創作出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并流傳至今,成為許多攝影書籍的經典攝影教材。
所以,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你的攝影技術或審美能力才決定你能否拍出好的攝影作品,而 不是攝影器材本身。這就好比你能否寫出一幅漂亮的書法作品,在于你腦中的“書道”、技法,不在于你手中的毛筆,雖然毛筆的優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你的發揮。
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即使給你一臺足夠“好”的相機,你也不能很好地操控它,不能真正地發揮它的作用,不能真正地將其“為你所用”,拍出優秀的攝影作品。
因此,我們應該將注意力聚焦于“如何拍”上,而不是一心想著“用什么拍”。“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其實,只要平時留心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不同的時刻,不同的角度,在平凡中也能發現美,用手機也一樣可以捕捉到生活之美,用手機也可以拍出像樣的片子。
攝影終究是門實踐的藝術,如果我一味地在這里“說”攝影,“好為人師”,可能依然毫無說服力,結果可能是招來別人的質疑:
你說得比唱得還好聽,有本事把你手機拍的相片放上來,讓大家瞧瞧你有多少斤兩。
還好,我今天有備而來。
前兩天整理電腦里的相片,無意間翻看到了去年保存的手機相冊。里面有很多兩三年前的生活隨拍,有一些相片當時拍的時候很滿意,現在看來也還不錯,下面挑選一些不同時期拍的、個人覺得比較有感覺的片子把它們po上來,與一眾攝影愛好者分享交流。
傍晚,金黃的落日余暉,透過云層折射出來,我興奮地拿出了手機拍了下來。
余暉盡染下的色彩漸變
將暮未暮,山間的一彎月牙
車窗外,雨夜街燈
那一年清晨,為了趕上拍攝日出,不到五點就起床,步行去最近的海邊,架好相機,朝著日出的方向,靜靜地等候。看到一只鳥兒從頭頂悠閑地飛過,我立刻條件反射般地拿起手機拍了下來。
朝陽靜靜地在海的盡頭,噴薄而出。
這是我有史以來,看到的最具活力的朝陽——光芒萬丈是它最好的形狀。
早晨,微涼
我們司空見慣的樓梯,原來也可以有它的韻律美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仲夏,站在高處,感受海闊天空
最后,我需要說明一點:我寫這篇有關攝影的雜談,既不是為了證明手機與相機之于攝影,孰優孰劣,也非我黃婆賣瓜,自賣自夸,自戀地覺得自己拍的東西有多么優秀,盡管我也有信心用手機比別人用相機拍得還好,但那樣只會令我固步自封,終究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想說,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多拍多練,即使是手機,也一樣可以捕捉到生活美麗的瞬間,拍出不錯的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