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聽槐堂書評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聽槐堂
? ? ? ? ?德國人赫德曾經說過:“鄉愁是所有痛苦中最高尚的一種痛苦。”這個說法,我略有認同感,懷鄉是那些旅居在外羈泊游子日夜牽掛的舊夢。人的一生沒有痛苦是不可能的,所謂的痛苦經常表現在人的情感上面,諸如表情、行動等特征上,或許這些痛苦是看得見,甚至是摸得到的地方。那種心靈上痛苦是永遠無形的,時時刻刻在心中翻江倒海。鄉愁可謂是其中的一類,赫德認為是最高尚的,于是鄉愁就時常在文人的筆下縱情地奔放。
? ? ? ? 作者朱學東在本書的《故鄉在江南,在童年的記憶里》序中是這樣寫的:“故鄉的水土有一種神秘力量,在人們出生的時候,便規定了他們的未來。人們在那里住過,便會受其影響。住越久,它便將每一個人纏住越久。”我記得這本美食散文集《故鄉的味道》購于去年,那是“五一勞動節”的一天,我久病多日,大哥約我在他家里吃過中飯后,我與妻子女兒去常州的南大街閑逛,她們在服裝店買衣服,而我卻選擇了新華書店,在里面看到此書便一見鐘情,于是該書與我結了緣。
? ? ? ? ?我住在常州已有多年,因工作關系經常四處奔波,江南的風俗也親見過不少。這本書的作者朱學東久居京城,他的老家在常州市武進的一個小村莊,“故鄉沃野千里,蔚藍的天底下,遍地綠意,河渠縱橫,水波晶瑩。村莊掩映雜樹竹園中,雞鳴狗叫之聲,此起彼伏。”于是江南舊聞多少次在他的腦海里盤亙,少年不知愁和苦,但家鄉的風情風物怎能忘懷?父母親做的美味今生難忘,母愛的脈博永遠在他的心中跳動。
? ? ? ? 全書共有67篇,不分輯,記憶中的野豌豆、河蚌、醬缸、石磨豆腐、苦瓜、地盤青、甜菜、烤餅、粽子等,無一不縈繞心間;喜愛的南瓜、大頭青、糍團、米粥、旺湯、春筍、菜飯、山芋梗、萵苣干等,鄉村田園菜的原汁原味,不免沾染上歲月的煙痕;難以忘懷的竹葉茶、童子雞、水鋪蛋等,又是饞涎欲滴的味蕾在舌尖上狂歡;偷山芋、放甲魚、挖黃鱔、捉螃蟹等,渲染了歡樂的童趣……盡管那些陳年往事永遠也講不完,他工作之余還是努力地把遠去故鄉的回憶作了認真的記述,不僅為他自己,還為他的父母兄弟及孩子留下美好的況味。
? ? ? ? “把青菜或者雪里蕻洗干凈,晾曬干,在匾里切碎,然后撒上鹽,搓成團,擠掉水分,接著把碎菜團子塞進甕頭,然后用棒槌往甕頭里使勁捅,把碎菜團子塞結實,一點點地,漸漸把甕頭塞滿……離開故鄉多少年了,但我對于水腌菜的味道至今不忘。父母至今仍然做著水腌菜。”在這篇《難忘水腌菜》里,作者運用近乎白描與紀實的手法,把父母親自做水腌菜過程寫得生動傳神。“站在河邊,扛起長竹竿,把釘耙沉入水中,手扶著竹竿,在河里耙拉,突然感覺釘耙遇到了異物,趕緊小心翼翼地往河邊身處鉤耙,隨著距離漸近,手扶竹竿處也在變位,待到身邊河里,再起耙,出水,嘩的一聲,釘耙勾住一個黑乎乎的東西出水了。”在《與河蚌有關的記憶》里,耙河蚌是技術活加力氣活,在這個過程中,白描的手法把人的聽覺、視覺、觸覺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來了。在《醬缸里的記憶》、《我愛煎糍團》、《大愛豬油渣》等文章里,細膩溫婉的描述,更顯得作者筆法功力的深厚。
? ? ? ? 朱學東說:“那童年養成的味蕾,那菜地里的咿語,和稍年長的勞作,早已經化作生命的一部分。縱使我遠離故鄉,關山萬里,海角天涯,在世上最寂寞的所在,那執著的聲音,永遠會在自己的心里縈回繚繞。”對故鄉的眷戀,可算是現代人表達的更加不需顧忌的情懷,彰顯了鄉愁成了一種現代病。但是,沒有客觀上的空間距離,又如何造就鄉愁呢?這似乎有一種可能:現代世界有時候會讓心靈距離消失,也就能找到心靈的歸宿,需要人們從靈魂里盡情地渲瀉。鄉愁是復雜的,鄉愁又是簡單的,怎樣尋覓跨越時代和人生的思鄉情結?相信讀完《故鄉的味道》這本書后,讀者會有領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