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沒有什么故事是你或接近你,每一個故事都在遠離你。你是存在于所有故事之前的那個,你是故事被理解之后留下的那個。 ? ? ?
故事:我不夠好
我不夠好基本是所有共通的信念,并且是深根蒂固的信念,而這些信念都是來自于我們小時候,即使我們有很好的父母和老師,我們仍然會不自覺的走進這個信念里,因為這個信念的來源不在于打罵,也不在于懲罰。
它很可能是來源于父母和老師在你考試得到60分的時候,而它們卻希望你下次最好考61分,甚至你得99分,他們也會提醒你,下次最好拿100分,甚至你拿到第一名的時候,他們也會要你保持下去。
就是在這些一次次"善意的提醒"里,到了我們有意識的開始自己思考的時候,我們總是發覺我們好像哪里總是不夠好,我們做每一件事也是那樣,做了之后,用發覺哪里好像有點不對勁。似乎總有那么一個聲音在提醒著我們,我們做的還不夠。
我們總是在我們獲得獎勵得意洋洋的時候,正準備要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那個聲音就會出來和我們說,你還不夠好,于是我們就會否定自己,我們會說出一些消極的話,我做的還不夠,我要繼續努力,我要向其他很好的前輩學習。
每次面對別人贊美的時候,我們總是不能滿心歡喜的接受,反而是覺得很羞愧,因為我們自己在內心深處總有一個我不夠好的故事一直播放著,那個故事影響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我們很多都無法真正接納自己,更別談愛自己。
那個故事的重演就是在頭腦里說:你這不好,那不好,這不夠好,那也不夠,這里做錯了,那里弄亂了,這個有問題,那里也不對…
我們無法停下來,焦慮和恐懼一直在腦中盤旋,時刻提醒著我們要做點什么,似乎我們總是要做點什么事才能讓浮躁的心安靜下來。
我最近在反復的做一個反轉練習,我當時的想法是“我害怕別人說我沒有用”,我把它濃縮到最后就是“我不夠好”,而后我拿這個作反轉,而反轉的信念就是“我足夠好”。
“我足夠好”這個信念就是要把我們所有好的東西列出來,讓我們消融原來我們講述的故事,以至于向自己往另一個方向跑去,而我在做的時候,我把它寫出來了:我腿好,腳好,我手好,身體好,工作好,睡眠好,吃好,喝好,上班好,讀書好,寫字好,腸道好,人際關系好,親人好,家庭好,工資好,這里好,那里好…這一大堆好出來以后,但是還有一個聲音在某些空洞的地方放出來的一聲吼——你還不夠好。于是,之前所有我寫出來的完全沒有用處。
那個聲音就好像是在不管是多么堅硬的石頭里都能長出來的松樹一樣。
但是我卻發現,在我做久了的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覺,我不是那么批判自己了,我像是一個只是看著自己在過去講述的一個故事的人,我不再對那個故事貪戀和執著,我又好像重活了一遍一樣,體驗了自己過去記憶的重播,就好像一幀一幀的在我前面流過,而那只是隨附于我們過去感知的一個故事——那個故事才是我的痛苦,而如果沒有了那個故事,我將不再是我所認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