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音樂發展簡述 2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電視開始在美國家庭中普及,相當一部分觀眾被從影院中分流。與此同時,反托拉斯法導致影業院線被解散或出售,影業開始解散導演及演員,電影制作模式開始改變,獨立制片人出現。影業最終向電視業妥協,開始出售版權,并且參與制作電視電影、室內劇等。

1957年以后,六十年代早期,多軌錄音技術發明,音樂音響的創作性大大加強?,F代派作曲技法、爵士樂、搖滾樂風格等不斷融合,形成了新的音響效果。與此同時觀眾對新音樂的需求增多,新的音樂形式更多地融入影視配樂中,他們對傳統的管弦樂作曲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John Williams1974年“大白鯊”的配樂標志著新浪漫主義風格重回好萊塢,1977年的“星球大戰”配樂更是塑造了歷史性輝煌。

然而交響樂的二次輝煌轉瞬即逝。隨著Arp 以及Moog 從巨型到家用的轉型,合成器開始變得流行。1983年MIDI協議制定。劃時代的合成器配樂作品,比如Vangelis的“烈火戰車”,“征服天堂”配樂。一段時間,電子聲音成了配樂中壓倒性的主流。

八十年代中期,新一代作曲家開始加入合成器陣營。還有一批新型的配樂作曲家誕生了,采樣、midi方面的專家,比如代表人物Hans Zimmer。

而后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純合成器聲音的冰冷與音色虛假,交響樂、交響樂音色開始再次被作曲家使用作為增補。并且直至今日,電子音色與交響樂音色持續融合使用。更多的風格和元素也開始融合、并存到了配樂中。

(以上是由筆記整理的電影音樂發展史極簡述。有機會再更詳細的分部分、章節整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