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早起來,看到美文《母與女》,心里是有些拒絕的。為何?因為我知道師傅生養的是兒子,她沒有女兒,她不能理解“母女連心”這個詞。文章應該是理論上的母親與女兒的關系,不是現實版,總感覺欠些火候。
? ? 我以一個有養女兒經驗的母親來一步一步試圖理解師傅的良苦用心。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這兩天在群里一直在探討要不要給孩子上興趣班的話題,很巧合的是我昨天晚上凌晨在喜馬拉雅FM上自己錄制兩篇文章,一篇是師傅的《我兒》,一篇是我寫給女兒成年禮的信。說到這里,好像有點牽強附會,但確確實實是真的。
先說媽媽與女兒的故事。群里的麗姑娘說“奉勸那些熱烈慶祝小朋友開學的家長們,你們小心一點。”說的是“地球村共性,孩子開學,家長必歡呼雀躍。在晚了一天沒去開學的女兒答應第二天去學校時,他們夫婦倆也同樣歡呼雀躍。然而,當女兒看到他們高興的時候,突然哇哇大哭起來,說你們為什么這么高興?因為你們高興,我永遠都不要上學了!永遠不要!不要!嗚嗚嗚嗚討厭你們!嗚嗚哇哇”這個時候,夫婦倆誰會心軟,誰會第一個敗下陣來?不用想,肯定是父親。母親是絕情嗎?顯然不是。如果是兒子呢,也許不會有這樣不想上學的哭鬧,嚇唬兩下就沒事了。這是兒子與女兒的區別。
? ?再說母親與兒子的關系。朋友四姑娘是個開明民主有文化的媽媽,生養一兒一女,育兒十分有經驗。她說兒子和同學聊天,同學說要完成老師要求他們背誦30首春天的詩,還要參加讀書節活動。兒子不想去參加,同學說不行。她兒子就說“我不愿意難道她(老師)還要強迫我?”言下之意,我不喜歡就可以不參加。晚上兒子回來和他媽媽說了這個事。他媽媽問他“老師要求每個人都參加嗎?”兒子說“我不想難道她還強迫我?我就不去!”一了解,知道她兒子不想去的原因,“應該這樣說,背詩我是可以背,但是我就不要到臺上去展示”哦,其實人家只是不愿意到臺上被圍觀。他媽媽竟然就同意了兒子不參加背詩讀書會。
? ?來說一說要不要給孩子上興趣班的事。四姑娘她上小學的兒子班上很多同學都上興趣班,時不時有人在群里撩什么書法班,英語班,籃球班,羽毛球班啥的,每次看到都問下兒子:“那什么班,你要去嗎?”兒子常規回答:“不去!”。(媽說)“你們班同學又學這又學那,你什么都不學哦。”(兒答)“他們是他們,我是我!”。(媽說)“好吧!”。(兒說)“而且老媽,書上說不要讓孩子上太多興趣班!”。(媽說)“你什么都沒上。什么叫上太多?我都問過你的好嗎!”。(兒說)“嗯,是那個誰(他們班一同學的名字)上很多,我要和他媽媽說一下!”。(媽說)“嘖!你能不管人家閑事嗎?”。(兒說)“可是我覺得上很多興趣班的小孩很可憐啊!”。
? ?我給她留言說“我孩子也沒上興趣班,現在覺得愧對她了”。在澳洲留學的歡姑娘這樣回復“姐姐,我也沒去過興趣班,現在我感謝我爹媽還來不及呢……讓我回想起童年,不是跟哥哥打架就是跟姐姐爬房頂...特別無憂無慮!”。麗姑娘這樣評論“我現在正在經歷這個糾結的階段。有個愛好或者特長什么的,比如遇到或者樂器,以后孤獨難過的時候還可以彈彈琴跳跳舞,而不是端起酒杯就喝六個六啊五魁手啊……”。四姑娘回復“親愛的你想的太狹窄了,我覺得凡事以小孩意愿為大,愿意學的像我妞,從幼兒園就要上圍棋畫畫,那就去。到兒子,什么都不上不意味他什么都不會,他玩拼裝就能玩大半天,動手能力也強,以后難過無聊,排憂解悶的方式多了,看書看電影旅游逛街玩拼圖拼裝什么不得?那里就是五魁首了?”。麗姑娘說“比如小姑娘啊,她其實喜歡跳舞,在海邊在夜空下她也跳的很開心,但是因為壓腿很疼,她就打死都不愿意去練了,怎么辦呀?”。四姑娘說“你跟她說現在付出什么,她可以收獲什么,看她意愿羅!不過我妞以前是學什么之前我就和她約定,不論怎樣她自己要堅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廢,小妞上圍棋課占用了她不少玩的時間,她也很煩躁想溜課,我說不行,你自己答應的事自己要做到”。養女兒的康哥評論“不是上不上的問題,而是為什么上、上什么的問題”。四姑娘回復“康哥說得對,會叮叮咚咚那過程,孩子和家長都生不如死,關系緊張,學會欣賞人家叮咚就好了”。
? ?我的回復“ 你們的孩子都很優秀,你說不能半途而廢她就能堅持。我妞在小學時跟著畫畫老師開小課,學了三個學期的畫畫,永遠只會畫一串紫葡萄和幾只小雞,她實在不愿意學,我心一軟就沒逼她堅持。然后又去學小提琴三個學期,老師要她每天練琴就像要她的命一樣,結果是周末學那兩個小時就兩個小時,永遠只會一首《致愛麗絲》,最后自己都不好意思見老師了,也就放棄了。唯一能堅持的是看書學習,因為沒有其他興趣愛好,所以看書寫作業就不用我督促,后來就變成一個書呆子,一點情趣都沒有”,“我覺得人家上興趣班,現在出門到高尚地方,要是有個白色鋼琴的,人家一坐下來就可以叮叮咚咚地行云流水般,而我的孩子不會,所以我覺得是我沒有逼她的后果。我歸罪于是我沒有遺傳好的基因給她,我們父母一不會畫畫,二沒有音樂細胞,憑什么讓她去受苦。但孩子比我們聰明,學習會比我們好,就是因為她懶我們心軟,沒有懸梁刺股的精神,沒有孟母的教育方法,以至于她長大后我就后悔了”。這是我們幾個家有兒女的聊天記錄,原汁原味。
? 也許您還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生女兒的都想給女兒學點特長,養成興趣。我送女兒學過畫畫,學過小提琴,但最終沒能堅持下來,現在有些愧對女兒。麗姑娘想給女兒學跳舞,幻想著在海邊的夜空下跳舞,然而女兒怕壓腿疼而放棄。四姑娘的女兒從小喜歡學圍棋、學畫畫,人家現在正想向中國美術學院進軍。代表被興趣班迫害的少女歡姑娘沒有上興趣班,竟然還感激父母。然而兒子呢,四姑娘的態度是不學就不學,長大自然會。所以說,對于養兒育女,對女兒的培養教育要比兒子用心得多得多。
? ?很是贊同師傅的理論“家有好女看母親”,特別是“行動重于語言。母親要點燃女兒的生活熱情,必須是母親自己對生活有激請,并且是女兒行動的實踐老師,是無聲勝有聲的榜樣。吃虧的榜樣,寬容的榜樣,安靜的榜樣,賺人便宜的榜樣,好勝的榜樣,出爾反爾的榜樣,依靠人群溫暖的榜樣……看一個女孩的穿著、性格、禮貌、能力、責任,作為,等于看一幕女兒身后母親的電影,常言道‘找媳婦先看岳母娘’,不就是在考母親嗎?”說得極其有理,母親的言行會影響女兒,會烙印在女兒心里,若干年后就會突顯出來。
? 我的母親很平凡,但平凡也是母親。今年大年初一,我在微信上發一張我媽媽穿上新衣的照片,感慨萬千,還配了一首小詩。大概是我媽媽生我的時候是二十多歲,看到媽媽現在的模樣似乎也看到我二十多年后我的模樣,就是歌詞里唱的“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意思,很多人的評論讓我感動。都說“母女連心”,雖然我們不在一起生活,但我知道我媽媽喜歡什么,我會投其所好,我在我們村里是有名的孝順女。我的女兒現在是一大姑娘,也像我一樣很戀家,很孝順我們,工作之后會給我們買禮物、送紅包,她知道我想什么,要什么。我說什么意見建議她都能理解我,支持我,很少有母女反目的情形。我先生很是感動,說是我教育培養得好。
? 所說這些,甚至有些詞不達意,雖然不能說明全世界的母親和女兒的關系是一樣的,但都有共性,絕大多數與師傅的“母與女”的理論是相吻合的,說明師傅總結得對,我表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