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東野圭吾的小說《沉睡的人魚之家》,深吸一口氣。
豆瓣評分7.2,并不是很高,很多人打兩星。說內容太水,三觀不正,“特別討厭熏子”
近年來東野圭吾的小說越來越趨向于人性的探討,直到這一部,沒有兇手沒有受害人
但仍可作為推理小說,展現出讓人驚嘆的情節
母親熏子照顧著因游泳溺水而腦死的女兒三年,她不認為女兒可以被判定死亡
這是在守護還是在拿生命開玩笑?當包括家人在內的所有人從支持和同情轉變為存疑,熏子拿起刀,要刺向坐在輪椅中沉睡的女兒
她說:“如今,大家都把瑞穗當成是活的尸體,我不能讓她的處境這么可憐,要讓法律、讓國家來決定她到底是死是活。如果瑞穗早就死了,那我就沒有犯下殺人罪;如果她還活著,那我就犯了殺人罪,但我會欣然去服刑。因為這證明了從意外發生至今,我持續照護的瑞穗的確還活著。”
這段話振聾發聵,看到這里,再也沒有辦法去指責她一意孤行。
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想到“如果是我遇到了這樣的事,我該怎么辦?我該怎么選擇?”
也許是因為做了父母的原因,現在十分看不了關于小朋友受到虐待或者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之類的新聞。對感同身受這個詞,有了透徹的體驗。
而果殼科學家@游識猷在回答“我為什么想要孩子”這個問題時,有評論問道“如果娃掛了怎么辦”
認真思考之后,她寫下了下面這樣的回答。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