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反復思索,道味十足!
這三句話,耳熟能詳,人們常掛在嘴邊。仔細琢磨之,真正能讀懂并實行的,恐怕并不很多。
學而時習之,常人作如是解:學了知識要時時去實踐,這似乎對,也不全對,如果學了不好的知識,也去實踐,不就犯錯了,還有什么快樂的呢?甚至是災難了!這句話。有人望文生義,說學了知識要經常去復習,這樣也很快樂。這話說錯,也不全錯,但與孔子之本意,恐怕相距十萬八千里了。段正元先生也曾如此解讀,學而之學,乃為大學之道。孔子自述“十五志于學”,此學當為大學之道。不可能普通學習之解,孔子是圣人,自小聰慧過人,不可能到十五歲才開始學習啟蒙學習的。自從他學習大學之道,并時刻去踐行之,只有這樣,才得君子之樂,得道之樂,可謂人生大快活事也。覺得此說,不無道理。
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常掛在王迷口中,似乎這是王陽明先生的獨創與發明,其實不然。據我了解,知行合一這一詞匯,最早見于宋代大儒金履祥的著作中,王陽明在明代曾師從明大儒章懋先生,對金履祥先生推崇備至。要說知行合一的思想,我覺得學而時習之,就是最好的體現。明白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后,讓我們仿佛脫胎換骨一樣。明白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于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大道理,時時刻刻在踐行中,知行合一,天人一體,只有這樣,才得人生之大快樂也!
知行合一、知行并進的源頭就在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上,也就是在毛主席題詞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中的“學習”。毛主席題詞勉勵我們好好“學習”,并不完全是讓我們看書學習,而是要學到好道理,努力去踐行,做到學習并重,知行合一也!以上陋說淺見,祈請方家不吝賜教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