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獻給老婆,也獻給那些不懂得拒絕的女孩。
老婆給朋友的小孩帶了從日本人肉帶了兩包零食,結果被公司的領導拿走了。當老婆告訴我的時候,我就很生氣,怎么可以隨便拿別人的私人物品,而且是這么重要的東西。
我問老婆為什么沒有拒絕,老婆告訴我,因為她是公司的領導,她說喜歡,怎么可以拒絕。我說你可以拒絕啊,你和她說明,這是你很重要的東西就行了。
或許是信天主教或者信基督新教的女孩子都太過善良,不懂得去拒絕別人,所以就很容易任由別人“欺負”。我這么說,是因為我從基督教新教轉信天主教,接觸過好多這樣的女孩,都不太懂得拒絕別人。比如同一個寢室的人,經常蹭她的洗發水、牙膏,也默默忍著;再比如,給朋友去日本帶東西,明明已經找商品找的很煩躁,跑了很多路,依然還是堅持不懈地要把每一件東西都買齊等等。
這個世上總有那么一些人,占了別人便宜,頤指氣使,得寸進尺,還覺得你欠了她。就像你出于好心借了她10塊錢,她很長時間不還,你去問,她還覺得你“這人怎么這么小氣!10塊錢都要來討!”
這些人,一味地索取,不會去顧慮別人的感受。就像那位公司的領導一樣,覺得拿下屬的兩包零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偏偏還有另一群“不會拒絕”的人,被這些壞人所欺負。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揍。但“不會拒絕”的人,其實心里是有怨言的,等到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就是爆發。
老婆,懂得拒絕,是給自己贏得尊重!
圣誕節教堂的馬槽
一味索取或者是不懂的拒絕,很大程度也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小時候,父母不懂得和孩子的心理界限,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所有物,就任意指示孩子。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了逆來順受的性格;又或者,父母太寵溺孩子,凡是都順著孩子的欲望,往往就會造成孩子一味索取,不懂得體諒他人的性格。
無論是逆來順受還是不懂體諒他人,都是性格的缺陷,需要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克服。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不懂得拒絕是內心缺乏自信的表現。拒絕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自私和漠不關心,像老婆這樣的姑娘,可能是因為害怕被別人如此定義。所以老婆長期內心想要拒絕而又強迫自己接受,會導致心理壓力劇增,情感失衡。
然而學會拒絕,并不是一種自私和漠不關心,而是學會劃清心理界限。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心理邊界。當其他人的一種行為,讓你感覺不舒服或者你的個人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證明你的心理邊界受到的侵害。這個時候就該學會合理的拒絕。
拒絕的技巧很簡單,比如“謝謝你的看重,不過我暫時不方便”或“對不起,我還有事”。你不需要解釋太多的理由,因為你沒有必要的責任和義務去解釋。
不會拒絕別人,并不是一種愛的表現,而是一種不自愛的表現。因為很多時候,并不是離了你不行。假如老婆拒絕了朋友的同學的日本代購請求,那么她大可以找其他代購,多花幾十塊錢去買。
學會拒絕,是讓別人懂得清楚你的心理邊界的一種行為;學會拒絕,是讓別人懂得來尊重你;學會合理的拒絕,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舒心;學會拒絕,可以篩掉那些不會體諒他人的壞朋友。
老婆,懂得拒絕,是給自己贏得尊重!
寧波興安公園
最后聯系天主耶穌基督,來講講愛的大道理。天主也不是滿足所有的人的要求,天主更不是一個有求必應的許愿機,天主是愛的源泉。天主也會因為愛而去拒絕別人。就像幾個法利賽人像天主求神跡,耶穌拒絕了他們說:“邪惡淫亂的世代要求征兆,但除了約納先知的征兆外,必不給它其他的征兆。”
而耶穌看見寡婦、瞎子、瘸子,出于憐憫,都醫治了他們。
如果老婆情愿自己受到傷害,而去幫助其他人的時候,一定是要出于愛,出于心甘情愿。
就像天主要求我們給他奉獻的時候,也是要求我們“按照心中所酌量的捐助,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格林多后書9章9節
我對天主教信仰的理解,有一個核心,就是尊重自由意志,這也是愛的基石。因為尊重自由意志,尊重自由選擇,所以才需要學會去拒絕別人,更需要去理解別人的拒絕。
正因為我們懂得尊重自由意志,所以我們天主教不會像新教一樣瘋狂傳教,德勒撒(特蕾莎)修女也才會說出“協助一個印度教徒成為更好的印度教徒,協助一個佛教徒成為更好的佛教徒,協助一個基督徒成為更好的基督徒,協助一個回教徒成為更好的基督徒。”這么偉大的話。
老婆,加油成長,學會拒絕吧!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