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華文明不是封閉的一潭死水,而是不斷注入活水的海洋,是中華民族共同智慧的結晶。
創造中華文明的中華民族本身就是在歷史中不斷熔鑄壯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
從舊石器時代的南北交融到新石器時代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再到商周之變建立天下體系,促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思想理論和政治體制基本成熟。從春秋戰國到秦漢,華夏與戎狄蠻夷在天下體系中統為一體,大一統深入人心。從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宋元到明清,從夷夏東西到“能行中國之道,則為中國之王”。從驅除胡虜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再到五族共和的調適,每一次退步都促成更大的進步。農牧人群從血緣到精神文化等都在更大范圍進行了深度融合。肥沃的農耕區為牧業人群所共享,牧業區也成為農牧人群共同的家園,從血緣、經濟和文化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總之,自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定于農,成于牧,中原是核心,東北是關鍵,西北是熱區,東南是錢糧,西南是后方。”主要還是南北農牧互動的結果。
“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在這個過程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總之,兼容并蓄的中華民族不斷創造中華文明新形態,與時俱進的中華文明滋養著不斷成長的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