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療法的核心洞見之一是人們總是反復重演童年的痛苦經歷。弗洛伊德把這種過程稱作強迫性重復。酗酒者的孩子長大后,和酗酒者結婚。遭受虐待的孩子長大后,和施虐者結婚,或者自己變成施虐者。受到猥褻的兒童長大后,成為賣淫者。被家長管控得太嚴的孩子長大后,容易被別人操控。
這種現象令人困惑:我們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要人為地重演自己的痛苦,延長自己的苦難?我們為什么不從這樣的模式中逃脫,去創造更好的生活?幾乎每個人都會以自我損害的方式,重復童年時養成的負面行為模式。這正是心理治療師試圖對抗的詭異現實。成年的我們總會設法創造出與童年時的痛苦經歷相似的情形。性格陷阱,就是我們重建這些行為模式的方式。
「描述性格陷阱的專門術語叫作圖式(schema)。圖式的概念來自認知心理學,指的是我們在童年時形成的對于自我和這個世界的根深蒂固的堅定信念。這些圖式對自我認知非常重要。放棄圖式中的信念,就等于是放棄我們從“自己是誰”和“世界是什么樣”這兩個明晰的認知中所獲得的安全感。所以哪怕圖式會給我們帶來傷害,我們也會固守不變。這些早期形成的信念帶給我們一種可預期感和確信感,讓人覺得寬慰和熟悉。在某種奇怪的意義上,它們讓我們覺得自在。這就是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圖式(或者說性格陷阱)特別難改變的原因。
「當你明確了自己的性格陷阱類型,針對性格陷阱的治療方法就會明確地告訴你,哪些關系是健康、值得追求的,哪些關系是需要避免的。一般來說,這并不容易。
「你可能不得不做出在短期內令人非常痛苦,甚至違背內心感受的決定,但是,只有這樣才能逃脫可能困擾你一輩子的泥淖。」
「許多所謂的體驗性心理療法,比如與自己心靈深處的孩子對話,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把現在的日常生活和童年的感受聯結起來。但是,這些治療方法基本都不夠深入。治療參與者常常覺得結束治療面談或者工作坊之后好轉了不少,可很快又會回歸自己的固有行為模式。與此不同,針對性格陷阱的治療方法可以提供結構化的行為治療家庭作業,并持續挑戰來訪者的性格陷阱,讓治療中取得的進步得以鞏固。
針對性格陷阱的治療方法是認知療法的衍生物。我們把這種療法里的很多內容都融合在了性格陷阱療法之中。
認知療法的基本假設是,我們對生活事件的思考方式(認知)決定了我們對事件的感受(情緒)。而有情緒問題的人傾向于扭曲現實。舉個例子,海瑟在她媽媽的教導下,把諸如坐地鐵這樣的日常行為當作危險的事。性格陷阱導致我們以不恰當的方式看待某些特定的情境,激活我們認知偏差的開關。
認知治療師相信,如果我們能夠教會患者更準確地解讀情境,就可以讓他們感覺好些。
「貝克博士提出,我們要檢視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邏輯。當我們感到沮喪不安時,我們有沒有夸大事實,有沒有把事情想得過于針對自己,有沒有災難化現實等行為?我們的想法真的有道理嗎?是否可以從其他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另外,貝克認為我們應該通過一些小實驗來檢驗自己的消極思想。」
認知療法已經獲得了廣泛認可。大量且持續增加的研究證據表明,它對焦慮和抑郁等心理障礙非常有效。它是一種主動的治療方法,教導患者通過控制自己的想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然而,近年來,我們逐漸意識到,認知和行為的方法固然非常重要,但仍不足以改變貫穿來訪者人生的行為模式。因此,我們研發出針對終身問題的圖式治療方法。圖式療法把認知和行為技術與精神動力學、體驗性技術相結合。瑪德琳,我們在這一章要討論的最后一位來訪者,向我們顯示了僅僅使用認知技術的價值及其局限性。
性 格 陷 阱 問 卷
1.我會粘著親密的人,因為害怕他們會離開我.
2.我非常擔心我愛的人會找到更喜歡的人,然后離開我.
3.我經常警惕別人的背后動機,我沒法輕易信任別人.
4.我無法放下對周圍人的防備,不然的話,他們會傷害到我.
5.我比一般人更擔心危險,比如擔心自己生病或受到傷害.
6.我擔心自己(或家人)會失去財產,變得一貧如洗,不得不依賴別人.
7.我覺得自己無法獨立做好事情,所以必須得有人幫我才行.
8.我和父母都存在過度干預彼此生活以及個人問題的傾向.
9.從沒人照料我,與我分享他們生活點滴,或者真正在乎我的一切,
10.沒有任何人能滿足我對于理解、共情、指引、建議、支持等方面的情感需求.
11.我感覺自己沒有歸屬感,我是個異類,我真的和周圍格格不入.
12.我無趣又無聊,不知道該跟別人聊些什么.
13.沒有一個我在乎的人會在認識到真正的我之后,在我所有的缺陷都暴露出來以后,還會再愛我.
14.我是一個可恥的人,我不配得到其他人的愛、關注和尊重。
15。我在工作(或學習)上不如大多數人聰明或者有才干。
16。我常感到能力不足,因為我在天賦、智力或者成就上都不如其他人。
17。我覺得自己無路可選,必須給別人讓步,否則的話,他們會以某種方式報復或者排斥我。
18。別人覺得我為他人做得太多,為自己做得太少。
19。我努力做到最好,”差不多“對我來說是絕對不行的。無論做什么,我都必須是第一。
20。我要做的事太多了,幾乎沒有時間放松或者娛樂。
21。我感覺自已沒必要遵守普通人的規則和慣例。
22。我似乎很難有足夠的自制力去完成常規的事物、無聊的任務,也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計分標準
1分:完全不符合我
2分:基本不符合我
3分:有點兒符合我
4分:部分符合我
5分:基本符合我
6分:完全符合我
性格陷阱計分表
遺棄? 1,2題取最高分
不信任和虐待:3,4題
脆弱:? ? ? 5,6題
依賴:? ? ? 7,8題
情感剝奪:9,10題
社交孤立:11,12題
自我缺陷:13,14題
失敗:? ? ? 15,16題
屈從:? ? ? 17,18題
苛刻標準化:19,20題
權利錯覺:材21,22題
1~22題相加的是社交孤立陷阱的總分。
「性格陷阱帶有自我傷害性,具有自暴自棄的特點,因此看著性格陷阱的上演對治療師來說也是件痛苦的事情。我們會看到像帕特里克這樣的人再一次被遺棄,或者像瑪德琳這樣的人再一次被虐待。患者被激發他們性格陷阱的情境所吸引,就像飛蛾撲火一般。性格陷阱損害我們的自我意識、健康、與他人的關系、工作、幸福、情緒……它影響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性格陷阱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我們感到強大的推動力要把它繼續維系下去。這是人性中尋求一致性的部分體現。性格陷阱是我們所熟知的。雖然它令人痛苦,但也讓人感到舒服和熟悉,因此它非常難被改變。此外,性格陷阱通常源自童年期對原生家庭的適應。這些模式在童年時是可行的,問題是,當它不再有效時,我們還在繼續重復。
「性格陷阱是如何產生的
很多因素會影響性格陷阱的產生。首先是氣質。氣質是天生的,它指的是我們情緒的構成方式、對事件做出反應的自然模式。
與其他天生的性格特點一樣,氣質因人而異。氣質也包括一系列的情緒。下面是我們認為主要由遺傳決定的性格特點的一些例子。
可能的氣質維度
害羞的←→外向的
被動的←→攻擊性的
情緒淡漠的←→情緒激烈的
焦慮的←→無畏的
敏感的←→堅韌的
你可以把自己的氣質理解為在所有維度上的特征之和,既包括以上列舉的維度,也包括我們尚不知道或理解的其他維度。
當然了,行為也受環境的影響。安全的、鼓勵性的環境,可能把一個天生害羞的孩子培養得相對外向;而如果環境足夠糟,即使性格天生相當堅韌的孩子,也可能被擊垮。
「大多數情況下,家庭的影響在出生時最強,隨著孩子的長大會逐漸減弱。同伴、學校等其他影響逐漸變得重要起來。不過,家庭的影響仍然是最主要的。在童年早期生活環境不利時,性格陷阱就會產生。下面是一些例子。
不利早期環境示例
1.父母中一方是虐待性的,另一方表現得消極無助。
2.父母在情感上很疏離,且對成就的期望值很高。
3.父母總是在吵架,你被夾在中間。
4.父母一方患病或者抑郁,另一方缺位,你成為照顧者。
5.你與父母中的一方過分親密,被當作父母中的另一方的替代者。
「6.父親或母親過于恐懼,對你過度保護,且害怕獨處,總是黏著你不放。
7.父母總是批評你,在他們眼里你什么都不夠好。
8.父母過于縱容你,沒有給你設定任何邊界。
9.你被同伴排斥,或者感到自己異于他人。
遺傳與環境互相作用。童年環境的惡劣影響與我們個人的氣質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性格陷阱的形成。氣質會部分決定父母如何對待我們。例如,一般來說,家中的數個孩子中,只有一個被虐待。同時,氣質也會部分決定我們面對父母的方式。同樣被虐待的兩個孩子,可能一個變得被動消極,另一個則奮起反抗。
要想成為一個適應良好的成年人,并不需要完美無缺的童年。正如溫尼科特所說,只要“足夠好”就行了。孩子對基本安全、與他人的聯結感、自主性、自尊、自我表達和合理規則有特定的核心需求。若這些都能被滿足,那么孩子的心理通常能夠健康發育。而當孩子的需要嚴重不被滿足的時候,才會發生問題。這些不足就是我們所說的性格陷阱。
我們需要什么才能茁壯成長
1.基本安全
2.與他人的聯結感
3.自主性
4.自尊
5.自我表達
6.合理規則
「基本安全(性格陷阱:遺棄、不信任和虐待)
有些性格陷阱處于核心地位,比方說基本安全就是最核心的性格陷阱。它出現得很早,甚至嬰兒就可以有這個性格陷阱。對嬰兒來說,安全感是絕對首要的,關乎生死。
基本安全性格陷阱受家庭對待孩子方式的影響。拋棄或虐待的威脅來自于我們最親近的人——那些本該愛我們、照顧并保護我們的人。
童年時被虐待或遺棄的人是受傷害最嚴重的。他們在任何地方都不會感到安全。他們感覺糟糕的事情隨時都會發生——他們愛的人會傷害或者離開他們。他們感到很容易受傷、很脆弱。很小的事情就能打破他們的平衡。他們的情緒激烈且不穩定,沖動且會自我傷害。
孩子需要安全、穩定的家庭環境。在安全的家庭環境中,父母是可預期的可及的,會在生活上和情感上陪伴孩子;家里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被虐待;吵架是在正常范圍內的;沒有人去世或長時間把孩子單獨拋下。
與人聯結(性格陷阱:情感剝奪、社交孤立)
有三種形式的情感剝奪:
養育剝奪:患者感到沒人支持他們,關注他們,給與他們身體愛撫和擁抱
共情剝奪:他們認為沒有一個人試圖傾聽和理解他們
保護剝奪:他們感到沒有人能保護和引導他們(雖然他們經常給與他人保護和指導)
這種性格陷阱來自于養育不當。
若要建立一種與他人的聯結感,我們需要愛、關注、共情、尊重、情感、理解和引導。我們需要從家庭以及朋友那兒得到這些。
與他人的聯結有兩種。一種是親密關系。親密關系通常是指與家庭、愛人或好朋友的關系。他們與我們有最親密的情感聯結。在最親密的關系中,這種聯結的感覺就好像對爸爸或媽媽的感覺。第二種是社交關系。這是一種適應更大社會環境的歸屬感。社交關系是與朋友圈子或社區團體的關系。
聯結問題可能是不易察覺的。你看起來似乎融入得非常好,可能有家庭、愛人,或者是某個團體的一分子。但是,在內心深處,你仍感到脫節、感到孤單,并渴望擁有一種不曾有過的關系。只有非常敏銳的人 才會發現,你并未真正與周圍的人建立聯結。你與別人保持一定距離,不允許任何人靠得太近。或者可能你的問題更嚴重:你是個獨行俠,永遠是一個人。
「自主性:獨立生活(性格陷阱:依賴和脆弱)
自主性是像同齡人一樣與父母分離,并在世界上獨立生活的能力,是離開家、擁有自己的生活、身份認知、目標和方向,所有這些都不依賴于父母的支持和指導的能力,是像一個獨立個體一樣去做事的能力——是擁有自我。
在一個鼓勵自主性的家庭里,父母教授孩子自我照顧的能力,鼓勵孩子承擔責任,教孩子良好的判斷能力。他們鼓勵孩子探索外面的世界、與朋友交流。他們不會過分保護孩子,他們告訴孩子世界是安全的,教孩子如何在其中保護自身安全。他們鼓勵孩子發展獨立的自我。
但是,你的童年也許不太健康,被鼓勵的是依賴和依靠。父母也許沒教你自力更生的能力。相反地,他們把所有的事都替你做了,并破壞你想自己做自己的事的嘗試。他們可能教你說世界是很危險的,不斷警告你可能存在的危險和疾病,阻止你踐行自己的意愿。他們教你說,你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在世上生存。
「依賴的性格陷阱是指沒有能成功地發展出在世上獨自生存的勝任感。可能你的父母過度保護了你:他們替你做決定、幫你承擔責任。他們也可能是不知不覺地破壞了你的獨立性,每次你自己去嘗試的時候,他們都批評你。結果,長大以后你會感到,在沒有比自己強大、聰明的人來指導、建議或提供財務支持的情況下,你就無法有效地處理好任何事情。即使離開了父母——很多人永遠都不會離開父母——你也會與一個扮演父母角色的人建立關系。你會去找一個可以替代父母角色的伴侶或老板。
有依賴問題的人通常自我身份認知發展不全,或過分卷入他人的生活。他們的自我認知與父母或配偶糾纏在一起。這種情況的典型形象是:一個妻子完全融入了丈夫的生活,失去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她對丈夫唯命是從,沒有自己的朋友、興趣愛好或想法。她聊天時,聊的都是關于丈夫的生活。
感到足夠安全可以去探索世界,感覺自己能行,并有強大的自我意識是自主性的必要組件。
「自尊(性格陷阱:自我缺陷和失敗)
自尊是指在個人生活、社交和工作中的一種自我價值感。它來自從家人、朋友和學校中得到的被愛與被尊重的感受。」
「自我缺陷這個性格陷阱指的是一種覺得自己先天有缺陷的感受,即覺得別人越了解你,就越不會愛你。自我缺陷陷阱通常與其他陷阱共同出現。不信任和虐待與自我缺陷這兩種性格陷阱經常并發。
「自尊受創會導致羞恥感。羞恥感在這兒就成了主導情緒。有自我缺陷和失敗這兩種性格陷阱的人,在生活中充滿了對自己的羞恥感。」
自我表達(性格陷阱:屈從和苛刻標準)
自我表達,是指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包括憤怒)和偏好的自由。它隱含的意思是我的需求與別人的需求同等重要。
「自我表達受限有三個征兆。一個是非常遷就他人,總是取悅身邊的每個人、照顧別人的需求,總是像殉道者一樣自我犧牲,不關心自己的需求。」
自我表達受限的第二個征兆,是過分壓抑或控制。你可能是個工作狂,你全部的生活都繞著工作轉。你感到自己沒有在真正地享受生活。你的生活是暗淡無趣的。你以某種方式剝奪了自己的快樂、放松和愉悅感。
「自我表達方面有問題的第三個征兆,是有很多未被表達的憤怒。長期的憤恨在暗地里發酵,偶爾會在出人意料的時候幾乎不受控似的爆發。
「現實邊界(性格陷阱:權利錯覺)
現實邊界的問題,在很多方面,其實與自我表達問題正好相反。當你不被允許自我表達時,等于是在過度控制,壓抑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別人的。而當你在接受邊界限制上有問題的時候,則是不考慮他人,過分關注自己的需求。你可能太不顧及他人了,以至于讓別人覺得你自私、苛刻、控制欲強、自我中心或者自戀。同時,你也可能有自我控制方面的問題。你太沖動或情緒化,以至于很難達成自己的長遠目標。你總是選擇即時滿足,不能忍受例行公事或無聊的任務。你覺得自己很特殊、有特權,可以想怎樣做就怎樣做。
承認現實中的邊界和限制,意味著可以接受對自己行為的合理限制,不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規則限定。它囊括了在行事中理解并考量他人需求的能力,即很好地平衡自我需求與他人需求的能力。它也包含了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約束,以達成既定目標、避免社會懲罰的能力。」
「也許你的童年環境沒能使你養成合理的邊界感。父母可能過分寵你,或者過度寬容。他們給你想要的任何東西,獎勵你擺布他人的行為,比如只要你發脾氣就可以為所欲為。他們沒有適當地管理你,他們允許你不受控制地發脾氣。你從未學會互相回饋的原則,也從未被鼓勵去理解、顧及他人的感受。你沒被教會該如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所有這些錯誤都會導致權力性格陷阱。
或者也可能是另一種情況,即你的父母情感冷漠,沒有什么情感表達。你總是被批評和貶低。你在之后的人生中,也產生了一種權力感,以彌補或逃避批評和貶低。」
權利錯覺感會破壞生活。最終,人們會覺得受夠了你。他們或離開你,或報復你。若是你不能接受邊界和限制,還會帶來自我約束和控制方面的困難,你的健康甚至會受到影響。你可能會吸煙過度、藥物成癮、鍛煉太少、暴飲暴食。你甚至還可能犯罪,比如情緒失控、打人、因酒駕而被拘留。自我約束問題會導致你無法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你可能會因為實在無法約束自己而不能完成需要做的事情。
有邊界和限制問題的人非常傾向于責備(他人)。他們總是指責別人,而不會認識到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三種應對性格陷阱的方式:屈從、逃避和反擊
1.性格陷阱滲透、影響了他生活中各種方面的各種體驗。這就是屈從。當我們選擇了屈從這種應對方式,性格陷阱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亞歷克斯非常清楚自己一直有一種缺陷感。
當我們屈從的時候,我們會扭曲自己對客觀情況的認知,以證實性格陷阱的確存在。性格陷阱被激活時,我們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我們選擇那些會強化性格陷阱的伴侶或情境。我們主動維持著性格陷阱的運轉。
當我們選擇屈從的時候,就會不斷地曲解或誤解別的人和事,以保持性格陷阱的持續運轉。
——————
2.逃避能讓我們避免思考性格陷阱,我們把它從腦海中趕了出去。逃避也讓我們避免感受性格陷阱,當情緒產生的時候,我們就把它壓下去。我們吸毒、暴食、強迫性地打掃衛生或者瘋狂工作,我們避免任何可能會激活性格陷阱的情境。事實上,我們照常去思考、感受和行動,就像性格陷阱從未存在過一樣。
很多人完全回避所有會讓自己覺得脆弱、敏感的生活領域。若你也有缺陷陷阱,可能就會像布倫登一樣,避免所有親密的人際關系,從不讓任何人接近。若是有失敗陷阱,你可能會逃避工作、學校功課、升職或承擔新任務。若是有社交孤立陷阱,你可能會避免團體活動、聚會、會面和大型會議。若是有依賴陷阱,你可能會避免一切需要獨立能力的情況,并對獨自去公共場合充滿恐懼。
我們把逃避作為應對性格陷阱的方式是很自然的選擇。當性格陷阱被激活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大量的負面情緒——悲傷、羞恥、焦慮和氣憤。我們非常想逃避這種痛苦,不想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那太讓人難過了。
逃避的缺點是,我們永遠都無法戰勝性格陷阱。從不面對真相,我們就只能被困住。對于自己都不愿承認的問題,我們是不可能改變的。相反,我們會不斷重復同樣的自我傷害行為,重復建立有害的人際關系。為了不經歷痛苦、安然生活,我們剝奪了自己做出改變、徹底擺脫這些痛苦的機會。
當逃避的時候,我們就與自己達成了某種協議。在短期內我們不會再感到痛苦,但是,長期來講,我們卻要承擔年復一年的逃避所帶來的后果。
————
3.麥克斯并不知道自己有性格陷阱,然而他的性格陷阱一直伴隨著他。麥克斯讓自己生活在一種優越感里,一種與他童年時的經歷截然相反的體驗。童年時,父母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卑微的孩子,他現在則要盡可能與那時的自己不同。我們也許可以說,他把一生的時間都用在了保護那個孩子,并奮力擊退那些他認為會對他進行批評和虐待的人。
當我們反擊的時候,我們是在彌補這個性格陷阱帶來的傷害,我們說服自己也說服他人:真相恰恰相反。我們告訴自己,我們是特別的、優越的、完美的、不會犯錯的,我們帶著這個面具去感受、行動和思考。我們拼命地戴緊這個面具,不肯放手。
反擊的出現,是因為它能在被貶低、被批評和被羞辱之外,提供另一種方案。它是一種脫離糟糕的脆弱感的方式,它能幫到我們。但當它太過極端時,就會適得其反,最終反傷自己。
反擊看似有益。事實上,很多我們崇拜的對象都是反擊者,比如一些電影明星、搖滾明星和政治領袖。但是,雖然他們似乎很能融入社會,并且在他人眼中很成功,但他們通常不能與自己和平相處。他們私下里經常會覺得自己有缺陷。
為了應對這種缺陷感,他們將自己置于可以獲得觀眾掌聲的場景中。獲得掌聲事實上是一種對內心深處卑微感的補償。他們反擊的方式是,在被別人發現自己的缺點并看輕自己之前,就用成功來掩蓋掉。
反擊會讓我們遠離他人。我們太投入于讓自己看起來很完美,甚至不在乎誰會因此而受傷。無論對他人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還是要繼續反擊,但那注定是會有消極作用的。最終,人們會離開我們,或以某種方式報復我們。
反擊也會影響真正的親密關系。我們失去了信任的能力,失去了脆弱、與他人在深層次聯結的能力。我們見過一些患者,他們寧愿失去一切,包括婚姻、與他們所愛之人的親密關系,也不愿冒險變得脆弱一些。
無論我們試圖變得多么完美,最終總會在一些事情上失敗。反擊者從來都學不會該如何應對挫敗。他們不會承擔自己的失敗,也不會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是,當一個重大挫折出現的時候,反擊的模式會被徹底粉碎。這時,反擊者通常會開始崩潰,并變得很抑郁。
反擊者在內心深處經常是很脆弱的。他們的優越感很容易就被打破。最終,他們的盔甲上會出現裂縫,感覺整個世界都在崩塌。這時,性格陷阱會以巨大的力量卷土重來,最初的缺陷、剝奪、排斥或虐待等感受都會回來。
改變性格陷阱的基本步驟
1. 識別并標記自己的性格陷阱。
2. 了解性格陷阱的童年起源,感受你內心受傷的孩子。
這樣的回憶是痛苦的。如果你因此覺得不堪重負或被懼怕所壓倒,這意味著你需要接受治療。你的童年經歷太痛苦了,所以不應該一個人去獨自回憶,而是需要一個引導者、一個盟友。治療師正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當你感受到童年的自己時,我們會請你與之對話。你內心的這個孩子是處于凍結狀態的。我們想讓他恢復生機,這樣才可能成長和改變。我們想讓這個孩子痊愈。
我們會讓你與內心的孩子進行對話。你可以通過大聲訴說或寫信的方式來對話。你可以用慣用手(通常用來寫字的那個手)來給這個孩子寫信,然后讓這個孩子用另一只手回信。我們發現童年的自我可以通過非慣用手出現。
3. 收集反對性格陷阱的證據,在理性層面證明它無效。
要否定性格陷阱,首先要列舉生活中所有支持和反對它的證據。例如,如果你覺得自己在社交中不受歡迎,就要首先列舉支持這個性格陷阱的所有證據,即你不受歡迎的證據。然后再列舉所有反對這個陷阱的證據,即你受人歡迎的證據。
4. 給造成你性格陷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同伴寫信。
宣泄對自己的遭遇的憤怒和悲傷很重要。情感的鉗制是讓你內心的孩子凍結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想請你讓內心的孩子發聲——允許他表達自己的痛苦。
你可能決定不把信寄出去。寫出和表達感受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況且,父母的感受和行為往往也是無法改變的。這一點你應該早就知道了。寫這封信的目的不是改變父母,而是讓你自己重新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5. 認真詳細地檢查性格陷阱的運行模式。
6. 下一步是打破這些模式
填好第2章中的性格陷阱問卷,確認了自己的性格陷阱以后,我們想讓你先選擇其中一個開始入手。選擇對你現在的生活影響最大的那個。若是那個太難,就選一個看起來容易掌握的。我們希望你每一步都走得踏實。
7. 不斷嘗試。
8. 原諒父母
原諒父母并不是必需的。尤其是如果他們曾嚴重虐待或忽視了你,你可能永遠都無法原諒他們。這完全是你自己的選擇。然而我們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對父母的寬恕會在治療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生。在患者心里,父母的形象會漸漸變得不再那么巨大、消極。患者會認識到,他們的父母也不過是有著各自問題和憂慮的普通人,也掙扎在他們自己的性格陷阱中。事實上,這些父母更像是孩子,而非巨人。如此一來,他們慢慢就可以原諒父母了。
? 改 變 的 障 礙
障礙1:你仍在反擊,而非承認性格陷阱或為性格陷阱負責若是在改變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有可能是因為,你還在為自己的問題或缺乏進步而責怪他人。你也許仍然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能負起改變的責任。你也許仍然在通過更努力地工作、讓別人印象更深刻、賺更多錢、更賣力地取悅他人等方式過度補償。
以下是一些解決這個障礙的方法。
方法1:做個實驗。列一個清單,細數生命中所有讓你后悔的選擇。要是那些全都是你的錯怎么辦?你會有怎樣的情緒感受?要是別人對你的批評是有一定道理的怎么辦?對你這個人來說,這意味著什么?
嘗試著去感受直面自身缺點的煎熬。嘗試著去承認自己童年的苦痛,那些你想要卻沒能擁有的東西。
方法2:逐漸減少工作量或少賺些錢。嘗試克制自己有意在人前表現的欲望。試著體驗自己只是和大家一樣,既不特別也不優越的感覺。只有當你愿意去接納這些感覺時,你才會允許自己脆弱到足以去做改變。
障礙2:逃避體驗自己的性格陷阱
逃避是個很常見的問題。許多患者都覺得放棄他們的逃生路線很困難。你也許會發現自己也有同樣的難點。你不允許自己去思考自己的問題、過去、家庭或生活模式。你不停地阻斷自己的感受,或用酒精和藥物來麻痹自己。
我們理解你為什么想要逃避。停止逃避意味著讓自己經歷巨大的焦慮和痛苦。
要克服逃避這種應對方式,需要強大的動力。請你想一想自己以后的人生——你是想要不斷地在性格陷阱里掙扎,還是想要重獲自由。
方法1:你必須允許自己去反思自身的問題,允許自己去感受童年的痛苦,然后才有可能改變。
強迫自己做一些童年回憶的練習,寫下你對父母、對自身缺點和弱點的批評。
堅持每天都這樣做。
方法2:分別列舉逃避真實感受的好處和壞處。每天都讀一遍這個清單,以提醒自己為什么要做改變。
方法3:花幾天時間,停止用喝酒、暴食、吸毒、過度工作的方法來逃避。在日記本上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這段時間里,嘗試一下描述你的性格陷阱的章節內的想象練習。參加匿名戒酒、戒毒會。
障礙3:你內心并未真正否認性格陷阱,在理性層面,你仍然接受性格陷阱
另外一個障礙是仍然相信性格陷阱是真的。如果你在理性層面上仍然認同它,那就不可能去改變它。你必須對它的有效性提出足夠的質疑,才有可能去做改變的嘗試。
性格陷阱不會立即讓步。你必須一點一點地不斷削弱它,逐步減弱它的引力。
方法1:把書翻到描述你性格陷阱的那一章,再做一次否定這個性格陷阱的練習。承諾自己,一定可以打敗性格陷阱。
也許請一個你信任的人幫你一起做這些練習會很有幫助,因為這個人可以提供一個更客觀的視角。
方法2:仔細尋找生活中所有挑戰性格陷阱的證據。尋找一切可能改變的途徑。是否有什么特別的情況可以否定性格陷阱的存在?你是否曾被虐待?是否因為害怕失敗、害怕被拒絕而不夠努力?你是否選擇了強化自己性格陷阱的朋友、愛人和老板等?嘗試做個故意唱反調的人,據理駁斥自己的性格陷阱。
方法3:總結反對自己性格陷阱的證據,寫在一張卡片上,每天讀幾遍。
障礙4:你首先選擇解決的性格陷阱或任務過于困難
一種可能是,你有不止一個性格陷阱,然后你選擇從最讓你難受的那個開始。但是,這個性格陷阱實在太難,所以你進展緩慢。
還有一個可能,你雖然選擇了一個難度適中的性格陷阱,但是你的改變計劃太過冒進,你選擇的改變策略可能太難。
最重要的規則之一:永遠只嘗試可以搞定的任務。
方法1:把計劃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
方法2:從相對容易的步驟開始,慢慢建立掌控感,逐漸升級到較難的步驟。
障礙5:你在理性層面認識到了性格陷阱是錯誤的,但在情感層面仍然認同它
方法1:提醒自己理解很容易,但改變很緩慢。也提醒自己,自己健康的一面會變得越來越強,性格陷阱會越來越弱。保持耐心,你的情緒感受終會改變。
方法2:通過做更多的實驗性練習,你可以加快改變的進程。把自己健康的一面與性格陷阱之間的對話寫下來。開始對性格陷阱生氣,為童年遭遇而哭泣,讓自己感受到這種不公平。
方法3:你也可以通過更加努力地改變固化性格陷阱的那些行為來加快這個進程。隨著舊模式的改變,你會看到駁斥你的性格陷阱的新證據。這些新證據會更強烈地影響你的感受。
方法4:最后,可以請求朋友的幫助和支持。朋友們可以幫你看到性格陷阱的謬誤。
障礙6:你還沒有系統地、嚴格地去改變
你可能只是漫不經心地在嘗試改變,也可能只是偶爾才試一試。你可能跳過了一些步驟,或者從一個性格陷阱跳到另一個,并未完成所有該做的書面練習。
方法1:再次閱讀關于你的性格陷阱的章節,確保完成所有的練習。你做想象練習了嗎?你列舉正、反面的證據了嗎?你寫卡片了嗎?給父母寫信了嗎?做行為改變計劃了嗎?所有的練習都是用書面形式記錄的,還是只在腦子里想了想?
方法2: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回顧自己的進步,再讀一遍你的性格陷阱卡片。今天,你的性格陷阱被觸發了嗎?你是否屈從于固有模式了?每天都督促自己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感受、行動。
障礙7:你的計劃缺少某個重要的元素
也許你并未完全理解強化自己性格陷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也許你的改變計劃中缺少了取得進步所必需的某個步驟。
方法1:請一個你信任的人來檢視你的性格陷阱和改變計劃。也許這個人會注意到你漏掉的生活模式問題。
方法2:更加仔細地審查你的性格陷阱所帶來的典型問題行為。(問題行為清單請見具體描述你的性格陷阱的章節。)看看你是否忽視了與你切實相關的部分內容。
障礙8:你的問題太根深蒂固,無法自我修正
即使你遵循了書中的所有步驟,也仍然改變不了。即使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性格陷阱仍然統治著你的生活。
你也許就是無法自我改變。如果是這樣,可以嘗試接受治療。與信任的人建立親近的關系也許正是你所需要的。治療師可以扮演替代父母的角色幫助你治愈、挑戰你,或更客觀地指出你的問題所在。
方法:尋求專業的個體或團體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