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公共自行車管理中心補辦自行車卡,恰巧碰到投資這個項目的老板在前臺,跟他閑聊了幾句,得知他在廣東也有公共自行車租賃的項目。想起廣州最近出的摩拜單車,我贊嘆不已。或是出于商人的敏感性,他一聽我提起摩拜單車,立馬說:“那個項目在這種小城市根本不可能實施得了,全部都會賠本。”他說得很委婉,我幫他出說了他想說得話:“是啊,人的素質不上來,這種公共服務硬件設施再好也掙不到錢,運營商也不敢在這投放項目。”
我使用公共自行車的次數不多,但是每次借車,都會看到幾輛破損的車,要么是車扶手的塑膠皮被剝掉,要么就是自行車的坐墊被人為地用利器劃爛。而停放自行車的車柱也難以幸免,護欄被撞得變了形。除此之外,經常有人反踩單車,仿佛在健身房里練動感單車。上班途中,偶爾遇見清洗自行車的阿姨在認真擦拭,然而借車時還是會看到莫名其妙的腳印以及類似于麻辣燙的湯水。想到這些,我更能理解那位老板沒有說出來的話了。
作為一名普通的市民、一位公共自行車的使用者,我從自己親身經歷及所見所聞來推斷,自行車的損壞率及人工維護費肯定不低。而自行車的計費規則是借車一小時之內免費,在這座小城,一小時內騎自行車完全能從最南邊騎到最北邊,因此對運營商來說,在用戶收益上,是杯水車薪,而政府補給的扶持基金,也不能讓這項便民措施長期在高成本的壓力下良性運轉起來。或許在這種強大的破壞力下,公共自行車也會像當初遍布大街小巷的公共電話亭一樣,消逝在風雨中。
另外一件事情發生在電影院中。周五晚,妹妹約我看《星球大戰》。電影放映了十分鐘,陸陸續續來了一大批人,吵吵嚷嚷,高調地打開手電筒找位置。頓時無感,也引來旁人的小聲抱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幾個女人帶著小孩坐在后排,或許故事情節并沒有讓他們看得很明白,小孩開始在漆黑的電影院里跑來跑去,大聲喊叫,而孩子他媽就像在自己家里看電視般管教孩子,大聲喊著:“過來,別跑來跑去,等會摔跤了。”管教無果,為了讓孩子安分下來,竟然打開手機給孩子看動畫片,電影院里,同時響起了兩種聲音。更有奇葩,坐在電影院里打開聲音玩手機麻將。這一晚上,什么樣的人都被我碰到了,哪里還有心情看電影。我此時終于明白同事們為什么喜歡不遠萬里跑到市里去看電影了。
很多人都羨慕大城市完善的公共設施,豐富的娛樂場地,可有沒有想過,自身的素質是否能與這些硬件設施相匹配。大城市的便民工程越做越好,離不開全體市民的遵紀守法,大城市的娛樂體驗越來越佳,離不開所有消費者的共同維護。大城市集結了四面八方的優秀人才,素質普遍較高,到什么場所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非常明確,自我約束力強,他們共同維護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諧環境。當然,其中不免有試圖破壞這個和諧環境的人,但在這種高約束力的環境壓力下,做出格格不入的事情自然會引來其他人側目相看,又或是好言相勸。自然而然,他們適應了大城市的規則,也成為維護和諧環境的一員。
然而,這樣的規律在小城市形成的節奏卻異常慢。小城市的人口質量與大城市差異較大,破壞者群體不小,根據“破窗效應”,這樣的群體擴散較快,且容易形成合力,在公共環境中,往往占據優勢。對這些破壞者,旁人最多只是小聲提醒,大部分處于敢怒不敢言的狀態,更助長了破壞者的優越感。
所以,這才是我在這座小城借不到一輛好的公共自行車,在電影院體驗不到最佳觀影效果的原因。當然,我也希望我所在的這座小城慢慢發展起來,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只要我們都在努力地優化自己,我想,我還是能在這坐小城里快樂地騎著自行車,安靜地看著電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