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胡子吃飯,我們在緊張之余還一起分享了點“生意經”,他生產的精釀啤酒,在德國排名第三,銷售集中的區域,就是本地-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和圖靈根州,更遠的地方不賣。所有的超市都在進他的貨。而且是追著他要貨[勾引]為什么能做到這點?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1,從跬步積累,不求多而求精,在圈子內開始小有名氣。
第2,積極參加各種有關的節日,很辛苦但也通過活動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第3,有了基礎以后,開始進超市,超市負責進貨的人其實對哪些產品在哪個地區賣的怎么樣,了如指掌,所以他們也覺得這貨有戲,可以進。
第4,不斷的溝通,售后,網上加大宣傳。創新衍生產品,一攬子銷售。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中國需要上架費,這邊也需要,但是在群眾基礎沒有打開的時候,商家更希望進的只能給他們帶來現金流的東西(對于銷售好的東西,上架費是不需要的),錢是其次。除非廠商超有錢,愿意砸錢-但砸不對地方就容易變成燒錢。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中國產品想要打進歐洲市場,需要在這邊有和你脾氣秉性相投的本地團隊。《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 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大家道理都懂,就不用贅述了。對于團隊的選擇,誠信,有經驗,肯干事,溝通協調能力強,是重中之重。從國內身邊空降高管,是負責監督指揮的,但是做事的團隊,需要本地化。
新的產品進來,需要改造,從貼牌是否符合歐盟標準,到設計是否符合當地人喜好,包括在和客戶溝通時怎么介紹,怎么突出重點和特色,都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了,你就是唯一,做不好,你就是萬千無聊產品中的一個。況且,那么遠到而來的產品,里面運費報關報檢的成本這么高,這么貴,為何他們要買你的。
入鄉隨俗,來了,就盡量的遵守當地的規章制度,人情世故,這些事吧,環境不可能適應你,包括你的產品,但是最起碼,你可以適應環境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