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內容解讀
? ? “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帕克,最后都離我而去了。到頭來,我相信人生是不斷的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沒能好好的與他們告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生就發生了。為什么一定要有意義。” ?“當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勝的,而是用來相處的。你就會明白有些東西雖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須相信他們很牢固,你必須依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 ? 作為李安導演耗時五年,斥巨資拍攝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來便熱受好評,并榮獲奧斯卡金像獎。該影片通過講述少年“派”因隨家人搭船遷國遇海難,在一只救生船上同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共存亡了227的駭人聽聞的漂流故事。在影片的最后,導演向觀眾拋出關于幻想與真相的問題,發人深思,成為全片的點睛之筆。
? ? ? ? ? ?1、信仰的迷惑:尋找與質疑 ? ? ? ? ? ? ? ? ?“信仰就像一座房屋,可以有很多的樓層,很多的房間。” 面對作家對“派”同時信仰多種宗教的質問,派回答了這樣一句話。 ? ? ? ? ? ? ? ? ?本片是關于人性與獸性的探討——人性在于信仰,而獸性在于生存。在影片初始,“派”不斷地由一種信仰,過渡到另一種信仰。由于宗教種類的繁多,“派”只能在眾神中不斷探求著真神的存在。然而神的定義卻無真正意義的存在于世。所以當幼年時期的“派”偷喝教堂中的圣水被發現時,面對耶穌雕像,“派” 不斷的向教父提問關于心中對于神的迷惑,而教父的回答并未讓“派” 對神有一個清晰明了的理解。在他的心中,他對于神的迷惑仍舊像極了自己的名字“π”一般,無限不循環般蔓延。 ? ?
? ? 對于父親要他理性對待宗教的反復叮囑,他似乎更認同母親對他所說的:“科學研究外在世界,宗教讓你了解內心。”所以因對自我內心的懵懂,“派”愿相信帕克(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的眼中存在靈魂,而非父親所言的自己看到的僅是自己內心情感的倒影。直到父親因他冒著生命危險喂帕克進食而動怒,決定讓他親眼目睹帕克殘忍的捕食活生生的羚羊,“派”心中的信仰根基才有了第一次的動搖。而他對于信仰的選擇,也開始有了一定的認知與體會。
? ? ? ? ? ? ? ? 2、人心似困獸 漂流不回頭 ? ? ? ? ? ? ? ? ? 像電影《烈日灼心》中,伊警官所說的那般:人是神性與動物性的共和。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以神性的狀態出現,他們對于萬物充滿著敬仰與慈悲。然而一旦人的生活狀態被現實所打破,隨之牽發的則是隱藏于他們體內的獸性。困于汪洋大海的“派”在面對風刮雨曬、食不飽餐的困境中,還不得不時刻提防著被同樣處于饑餓中的帕克吃掉的危險。于是,現實的殘酷與他自身對于生的渴望,不斷地激化起他內心所隱藏的獸性。最終,在饑餓的逼迫下,他像猛虎一般大口撕咬著生魚肉。此時,“派”心中的獸性已完全激發,禁食肉類的宗教戒律也全然不顧。隨著體內獸性的完全激發,“派”在面對帕克時也不再像剛開始那般對它充滿恐懼,他開始嘗試馴服它。通過吹口哨,投食等一系列訓練之后,帕克終于被他所馴服,而他也不在畏懼帕克,開始同它共住一船。這一鏡頭使人性與獸性合為一體的主題得到升華,而在這合二為一的共處條件下,“派”與帕克繼續漂流在這無際的汪洋大海之中。 ?
? ? 此后,在經歷的一場大暴風雨中,“派”神性的一面同神展開了直接的對話:拷問人生的意義。暴風雨中的“派”無所畏懼,直面暴雨的吹打,如同神一般高大無畏。而原本看似兇猛的孟加拉虎帕克,卻像失去了威風般縮在船中的角落里,無可奈何的在暴雨中掙扎,想要擺脫卻無能為力。導演在這里將神性與獸性作與對比,兩者之間關系顯而易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隨后,經歷了暴雨過后的他們遇到的海上浮島則更像是神對“派”的旨意般出現,通過對在浮島上的大樹中隱藏的人類牙齒的發現,“派”突然明白了神想要表達的旨意:我們需要上帝,但更需要尊嚴。神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度過一時的災難、危機,但一切的幫助都是富含代價的,倘若自己不思進取,躲在浮島之上求安樂,那么終有一天,自己也會像所得牙齒的主人一般葬身在這座浮島之上。所以,明白了一切的“派”果斷地離開了浮島,繼續開啟漂流之行。
? ? ? ? ? ? ? ? 3、童話下的殘酷現實 ? ? ? ? ? ? ? ? ? ? ? ? 我們懷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絕承認現實的殘酷。面對“派”所講述的關于自己與斑馬、紅毛猩猩、鬃狗以及老虎帕克間的奇幻漂流故事,前來拜訪最終得以獲救帕克的日本記者果斷地懷疑故事的真實性說到:“我們要知道真正發生了什么,我們要知道真相!”然而當“派”講述了另一版本的漂流故事,即關于自己與吃肉汁飯的水手、母親、蠻橫的廚子間相互殘殺的故事后,他們卻又選擇了拒絕報道真相。因為這個真相過于丑陋、過于無趣、過于絕望。相對于殘酷后者,他們寧愿選擇相信荒誕的前者。
?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當下,也無法預料未來,但你主宰的了對過去的記憶與對未來的幻想。所以面對過去與未來,“派”更愿意向別人講述,也更愿意別人相信的是那個關于少年與猛虎至今的漂流故事,而非關于人性與獸性之間的殘殺相識的可怕故事。
? ? ? ? ? ? ? ? ? ? ? ? ? 4、總結 ? ? ? ? ? ? ? ? ? ? ? ? ? ? ? ? ? ? ? ? ?“派”的經歷、對于信仰的尋找,漂流所幻化出來的實則都只是表面。在困境中、在現實中,理性和信仰總相互沖突。“派”的遭遇,使其體內的人性、獸性,在信仰與理性之間得以呈現,而殘酷之下終歸是要有信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仰是經歷苦難之后遺留下來的部分,是為了彌補謊言而做的救贖;人性是開于心中的那多蓮花,純潔而美麗;而獸性,則是困于心中的猛虎,殘暴而陰險。兩者存在著共性,又相互壓抑,而信仰恰恰是對獸性壓抑的完美載體。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美好的事物,卻總是無力改變現實的殘酷,唯有調整自身的態度,方能為生活拼出一天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