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70后60歲,80后50歲,連90后都40歲。而80后、90后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的父母平均年齡65歲以上,一對中年夫婦將要贍養四個老人,中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
這是個您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甚至嚴峻得有點殘酷。
中國的養老金制度,政府在養老、醫療方面的改革一直未能有很好的破解之道。政府積重難返,在養老上欠債太多,歷史包袱太重,目前還沒尋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國的中產階級的父母許多已經進入養老的年齡,假以時日,未來的10-20年,自己也馬上進養老的階段。
我身邊的不少60后、70后朋友,正面臨父母生病住院沒人照顧的尷尬局面,很多中產階級其實并不差錢,他們缺時間,缺信任的專業護工,他們對醫院的體制并不感冒,他們經常很焦慮,在面對老人醫護養老的問題。
中國的養老行業可以說是萬億局的藍海市場。但市場化程度非常不成熟。那些地產開發商打著“養老”的旗號到處低價圈地,賣老年公寓,實質還是在搞地產開發。
養老行業實質是服務業,提供的應該是養老服務。用戶要的不僅僅是優美的環境和舒適的物理空間,更重要的是溫情的服務和人性化的關懷。
“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養老的三大核心。養老絕對不是“老有所住”。所有認為養老是“老有所住”的地產開發思維都是耍流氓。
“老有所醫”是養老的首要,是養老的重心。因此,醫療配套是養老住區最關鍵的配套。老年人很容易突發疾病,必須有短時間內尤其是30分鐘以內搶救的條件,或者周邊10分鐘車程內有三甲醫院。這也是養老住區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老有所養”,指的是養生。老年人大多數皆患有多種慢性病。如何通過日常合理膳食、中醫理療、日常鍛煉和周到護理等養護體系,延長老年人的壽命。
“老有所樂”,老年人怕寂寞,子女工作忙,只好和同齡的老頭老太太在一起,跳跳廣場舞,下下棋。這是最普遍的養老方式。如果能把養老的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讓老年人的業余精神生活很充實,比如,定期組織社區老年文化活動,書法、繪畫、京劇、樂器、舞蹈等等,老年人既可愉悅身心,子女也更安心放心。
而這些,公辦的養老機構都很難做到。
怎么辦?用中國式眾籌的模式,完全可以解決用戶痛點。
首先,中國式眾籌強調“新熟人圈”。城市里85后、90后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很少有兄弟姐妹,這是計劃生育的后果。因此,好朋友之間的友情,有些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兄弟姐妹”,感情同樣杠杠的。他們愿意讓彼此的父母住在同一個養老住區,彼此間互相有個照料,大家工作忙,可以輪值去看望“共同的咱爸咱媽”,這也是節約社會資源和時間成本的有效方式。
其次,通過眾籌,可以提前把醫療、養護、營養、休閑、文化各方面養老需要的最優質資源提前匹配到位。保證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以及服務的提升。
第三,股東既是投資者,又是消費者,又是傳播者,有時可能還是服務者,四位一體的角色,可以形成運營閉環,比純粹商業化的養老機構會好很多。
第四,會大大提高股東的參與感、歸屬感和榮譽感。本身股東們的父母住在那兒,無形中股東們會更用心更投入。再有,投資養老住區,本身就在積善行德,這樣的心態對投資回報會看得比較淡。如果做得好,是一生功德無量啊。
試想,200個中產階級家庭,每家500萬,10個億的投入,能不能建一所高規格中等規模的養老院?
您可以大膽設想,這種模式一旦在一個城市運作成功,是具備全世界復制的可能的。
中產階級們,這靠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