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像從來都不把經驗當一回事兒,無論兒時父母的告誡,還是如今別人的遭遇。更何況把《富爸爸,窮爸爸》亦或《菜根譚》讀個幾十遍,盡懂其中精華,也不如一次親身經歷來的更有效果?!皠e人怎么搞,我就跟著怎么搞”可能大有人在,可看似笨人有笨法的模仿招式,卻一定不會太盡人意。
我們這兒有個中檔飯店,飯點火爆的一塌糊涂,周邊更高檔些或價格更低些的飯店怎樣都拼不過它。印象之中,此飯店開張之后也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可不知不覺,成為了地頭龍。老板當時的處境和思考的問題也能猜測一二,如怎樣做才能更賺錢,又如怎樣才能成為本地區的地頭龍呢?從0到1,下定決心去開飯店,要思考的是賺錢夠花;從1到2,下定決心把飯店開的更好,花花腸子一般的心思卻不是我能全呈現出來的;而從2到最大值,這個過程相當的震撼了,看書、詢問式的“采訪”也不能詳盡的其中的奧秘。
我只知道:每周7天,每天一道特色菜,價格讓利一些,口味用心一些;當沒有主食(米飯、饅頭等)的時候,您出去買我會客客氣氣的道好;每次結賬或正在享用時,送點兒飲料、多給點兒折扣、送上特色菜一份。這之中除了和氣生財之外,我看出了一丁點兒奧秘,薄利多銷,只是不知老板走過多少不同的彎路,才在薄利多銷這個地方定型并那么做下去的,這種經驗只有踏實摸索才有。咦,做生意的不都是利益最大化嗎?記得我在大酒店做傳菜員時,沒有的菜我們可以出去買,賺差價都是幾十、幾百的呢,這樣讓利真的好嗎?可能我的疑問是錯的,薄利多銷和利大少銷賺的錢可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前者更累一些吧。
利大少銷賺的錢也很多呢,呃有點兒廢話。以前做觀賞石、首飾等與石頭有關的事物時,我們這兒有句俗語,“一年不發市,發市吃三年”。一年我可以一塊石頭都不賣,但只要賣掉一塊兒,我三年的門面費、水電費、人工費等費用就都來了。可正因為這個梗的原因,石頭市場的變化非常之巨大,與股市有攀比之意,而且石頭市場作假之多,不可想象。比如琥珀之蜜蠟,造假到處都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晌覀冊贀Q個角度去思考,有人造假代表著大眾喜歡,大眾喜歡代表著不愁銷路、不愁不賺錢,造假也會去拿別人喜歡的東西去做吧?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幾人做假幣虧了很多錢的事情,錢誰都喜歡的,可從前面蜜蠟造假來看,這幾人經驗不到位,并沒有帶來該有的畫面就被抓了進去。突發奇想,去想好事兒,想和自我羨慕的人做相同的事,可這之間除了經驗貌似沒有區別了。
又如前幾月我學運營時一般,每天看非常多的公眾號文章,有的時候可能要看幾個小時之久??蓾u漸的發現,那些運營的文章貌似并沒有多少我所需要的東西。久而久之,想通了,別人公眾號之上的文章,貌似都是已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后才放上去的,我想好事兒是行不通的,我需要的是置身處地的走一遭,去失敗、失敗、再失敗才對。那些東西可能只是看看,學習下別人的寫作技巧即可,其中的東西對我來說,都該是可有可無才對。
如何評價這句“可有可無”呢?還記得羅永浩老師一時沖動一般沖入了科技界,開頭就標榜業界最牛公司做法的事情嗎?那時崇高的理想,文藝的做法,不同的逼格,可背后卻是叫好不叫賣,很多4A的公眾號評價為:他不該這樣兒、那樣兒去寫,應該寫性價比、人機交互之類的。這件事情的背后帶來的思考是很多的,一開頭就把目標定的如何如何偉大、廣闊,想象著未來如何如何美好,可現在的結果呢?從一潭死水變成半死不活,又從半死不活慢慢的爬了起來,其中多少艱辛、多少難題?
這里我是有經驗,可以發聲的,打拼過很多公眾號,想用內容創業,開始就標榜非常牛的大佬去做,去模仿。最終,結局不但可以猜到,而且猜到的就是事實。這就與經驗拉不開關系,老人常說,“饅頭一口一口的吃,事兒一丁一點的做”,慢工出細活不代表著浮躁式學習、模仿就能帶來想象的畫面,就如同我所遭遇的經驗是一樣一樣的。從最初的上論壇,到去豆瓣,最后成了新聞端。嗯,新聞端有廣告費,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可是門檻高呀,進不去呢!與上段的含義一樣,一潭死水、半死不活之后,逐漸摸懂了敲門??蛇@些經驗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賣錢的,我提供方法亦或者幫您解決問題之類,亦或者新聞端重中之重的“有多少人看”該如何如何解決,這里就不多說什么了,只是為了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蛇@就算成功了、有經驗、叫好叫賣、可以處理各種問題了嗎?
經驗之談不是句空話,猶如真金白銀砸出個真理來一般,非常之難罷了。如若您不信,我們可以期待下這次羅老師帶來的是震撼還是失望就可以了。
我想小而美,我想有作為,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