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 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 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 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 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 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 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名家評價(自“百度百科”)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閑閑敘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約某客。‘樂’字伏后。仍用‘風’‘月’二字,乃長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寫客、寫歌、寫風、寫月、寫樂、寫酒、寫肴,一一與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還在;此篇有登岸一舉,夜即歸,則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實情;此篇忽鶴忽道士,幻極矣,乃神似《南華》,非襲其貌也。至前篇說悲處,在客口中;此篇悲則公自言矣。”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引林西仲:“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缺一不可。”
《古文觀止》評語:“豈惟無鶴無道士,并無魚,并無酒,并無客,并無類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闊。”“前篇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此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軸,而無一筆相似。”
虞集《道園學古錄》:“坡公《前赤壁賦》已曲盡其妙,后賦尤精。于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上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
呂祖謙《三蘇文范》卷十六:“此賦結處,用韓文公《石鼎》處彌明。意指鶴至戶為道士,亦暗使高道傳青城山,徐左卿化鶴以此也。”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袁宏道:“《前赤壁賦》為禪法道理所障,如老學究著深衣,遍體是板;后賦平敘中有無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李贄;“前賦說道理,時有頭巾氣。此則空靈奇幻,筆筆欲仙。”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華淑:“《赤壁》后賦,直平敘去,有無限光景。”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四:“前賦設為問答,‘此賦不過寫景敘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與前賦初不殊也。”
沈石民《三蘇文評注讀本》卷二:“飄脫之至。前賦所謂馮虛御風,羽化登仙者,此文似之。”
林紓《古文辭類纂·集評》卷七十一引王文濡:“前篇是實,后篇是虛。虛以實,至后幅始點醒。奇妙無以復加,易時不能再作。”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