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玄齋主尚澤(集雅閣主諾伊)
這幾天媽媽在政和到武夷山的這一段路線中旅游,每天看著媽媽分享的視頻與隨拍,亦是頗為感慨的。
多年前我與友人亦曾踏足大紅袍那母株的原產地,也在當地摯友的陪同之下,拜會了歷代一直守護著那三株大紅袍母樹的守樹人。
亦曾品味到母樹大紅袍當年新採的新茶。那種味蕾享受的茶香與大紅袍特有的巖韻,如今還是記憶中的味道。
今天就跟隨著媽媽的隨拍圖片,重溫一回當年的印象之旅。
那年我首次到政和逗留了兩天一夜,感受頗多。
政和縣屬于福建南平市,歷史悠久,中國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地方不多,因茶賜名的也只此一縣,1115年其進貢的白茶被宋徽宗賜名“白毫銀針”,其縣亦賜以宋徽宗年號“政和”。
無獨有偶的今天,媽媽也走在當年的政和之旅。此刻看著媽媽的隨拍美圖,記憶猶新的那年那時,又一幕幕的回放。
到念山看政和大白茶樹是第一站,念山也是群山環繞,曾是唐末黃巢起義和清末捻軍隊伍集散地,與友人在山亭上喝茶,非常感謝學識淵博的劉老師和退伍軍人茶人小李熱情陪同接待。
在佛子巖對面的村莊,因其高取名天村。關隸鎮,是政和縣的發祥地,楊源也是一個有歷史的千年古村。
政和水吉是六大名瓷之一黑瓷建盞的故鄉,水吉的光餅和美特斯的扁肉也是最好吃噠。
當年有幸拜訪了建盞非遺傳人的柴窯和電窯,了解建盞歷史、制作工藝和藝術鑒賞;理學大師朱熹的足跡也遍及政和,有云根書院和朱子書院,政通人和,也有古村落石圳灣。
政和是山區,朱子書院在山腳下,云根書院在半山間,馬不停蹄的上上下下亦是頗為氣喘吁吁的。
穿行在崇山峻嶺中,于云根書院食堂便飯后,上山三小時,下山兩小時,好不容易下山,天馬上黑了,腿已經不能打彎;福建人喜歡吃鵝,有一家農家樂,一鵝五吃,巨香。
隨即拜訪白茶非遺傳人余步貴先生,學習了白茶體系,品鑒了白毫銀針、白牡丹和年份壽眉。
經過著名的燕子窠進入核心產區坑澗巖水仙老樅和肉桂,從政和到武夷一路爬山一路學習,中午是齋飯。
繼考亭書院、朱子書院和云根書院,越省訪鵝湖書院,到千年河口古鎮,再看古街老宅,晚上又是一堂知識點多多的白茶品鑒課,風吹云散,每天都是好天氣。
如今回想起當年政和朋友安排的政和節奏,那是極其充實緊張,填鴨大腦,挑戰意志和體力,滿足味蕾的每一天珍貴且收獲滿滿。
隨著那年那時的印象之旅,飄飛的思緒又回到了當下,看著媽媽發來的信息:媽媽說臨時改變了行程,應阿那亞鄰居亦天心村茶人劉先生之邀,上午喝正巖茶:奇蘭、肉桂、水仙茶王、十年肉桂和十年牛肉,下午有幸走正巖茶山,晚飯喝銀獎大紅袍,飯后又和喝了桐木關煙正山小種、正山小種和桐木山野生紅茶三種,媽媽創紀錄一天共喝了九泡,繼續與茶之旅的深情邂逅。
到武夷學茶必須說一下巖茶,武夷巖茶企業分三類,接待媽媽一行的張師傅是屬于只做精品的武夷有名茶人工匠,他堅持一年只采一次,而一般茶田要采三次,更有甚者五次。
媽媽一大早就去張宗和師傅家接受體驗式教學,了解巖茶制作流程和工藝,學習如何品鑒,如何沏茶,又到張師傅家的百畝茶田,辨識了黃觀音、肉桂、大葉水仙和高樅、老樅,可惜今年開山采茶要到四月底。
媽媽與她的朋友們一起自力更生挖了許多的春筍,在張師傅家吃了中飯和晚飯。
巖茶太復雜,媽媽打電話給我如是說道:好像只明白了一點點。
昨天媽媽去參觀了瑞泉和福蓮,真是可喜可賀,巖茶產區終于后繼有人了!
媽媽說:她喝到的燕來兮就產自總書記到過的福蓮燕子窠生態基地,連續又喝了八泡,轟炸式地學習巖茶知識,估計還需慢慢地消化。
這一路顛簸走來,每天看著媽媽發來的隨拍與視頻,看著媽媽的體能與精神狀態都挺好的,也少了我的擔心與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