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新聞,說是某女士買了一件3萬元的香奈兒上衣,洗衣時發現掉色,然后就投訴以為會獲得理賠啥的,沒想到的是:制衣商在制作時就根本就沒考慮“要洗的”這個問題,也就是和那個客服回答的一樣:這個衣服是不洗的。意思是:一次性消費品!
所以呢,就冒出大量的評判說法,和過去那恰恰說法一脈相承:窮人思維,理解不了富人思維,富人之所以富,是有富人思維……。
我馬上想起同樣的一個案例,話說360的周鴻祎,在看到王思聰帶著一條狗在飛機內,老周問:哪家航空公司,可以允許帶狗乘機了?王說:不知道。我是私人飛機。
同樣的案例,老周是窮人思維?我總覺得:有些扯蛋。一個人,富不富,固然有他本身努力、專業、雙商較高、有基本的家底有些關系,但不是所有的富,都跟上述相關,更談不上窮人思維富人思維的因素。
如果說大筆花錢大肆揮霍的……,就叫富人思維,那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香港首富李嘉誠,這兩個人可都是比較不會揮霍、甚至比較節儉的人,那么他們是窮人思維么?
有些人的富,比如樂視的賈布斯,能讓人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在海平面上面的那點,大量的水面以下的,我們基本上看不到,而那些大部分看不到的,卻往往是賈布斯們從窮到富,又從富到末路的內在原因,和什么富人思維窮人思維,沒什么太大關系。
而且從邏輯學上,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我想窮人和富人,都得遵守“因果律、勾股定理、牛頓一二三定律……”吧,哪里存在有不同的邏輯學么?不同的數學么?……。
從志向上來說,窮人更想發財呢,富人反而沒那么大的沖動和激情,去老路上再走一遍。
窮人和富人,如果在心態上,有不同的地方,那倒是存在的,因為生活環境,特別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但這跟人的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有關,那是牽強的。
再回到本文開頭。買一件襯衣3萬,穿一次就扔掉,富豪生活,沒什么好評價。那至少穿過一天吧。我記得去年王菲演唱會門票,10萬一張呢!兩小時,聽覺狂歡,然后本質上不也是一次性消費掉了……。但我就是反對:這特么能花錢的,就叫富人思維?說明能花就能賺?說明就是大度和人脈廣?于是就可以賺回更多的錢了?就是富人思維成功的原因?
我只有呵呵了,在職場上,我培訓時一定會說的一句話是:如果你自己沒本身你即使認識再多的人也是白搭!因為再有錢的爛泥也沒人能扶上墻!所以,關鍵是,你得使自己成為有能力的人,這能力就來自于專注、勤奮、思索、踐行、毅力、刻苦,這能力跟你會流水般化錢的能力,不在一個頻道。
所以,有時候,我就想,什么是人?人,在我的理解里是,他不能靜態定義的,他是變化的、又比較多元化,所以,人,只有放到某一個歷史和社會組織中,才能定義。
比如:岡仁波齊,它里面的人,沒多少錢吧,但他們臉上沒有因為物質的不足而呈現的“煩惱、郁悶、倉促、自憐、或焦慮”,他們對物質的需求較淡,他們對宗教信仰的需求很濃,所以,他們能坦然面對物質,生活簡樸臉上的純真笑容一點也不比我們都市的人少。所以,歷史和社會組織條件下,才可以理解那個人。
再比如說:中東的那個富豪學生,畢業慶祝,他可以包場巴黎的迪斯尼樂園,3天3夜狂歡,1500萬歐元。中國文化熏陶下的畢業慶典,我的記憶里,好像沒有那個有錢的主,是這樣慶祝自己畢業的。所以,中東土豪的,有可能是這樣子,因為那個地區的文化中,有錢人講享受主義,這很盛行。所以,能理解,先懂“”因“”是什么,才能理解“果”是這樣。
我喜歡中國文化里有句話:菩薩問因,眾生問果。
所以,我理解的人就是這樣的:三歲有三歲匹配的童真快樂,三十歲有三十歲的責任和承擔,60歲就要有60歲的豁達和釋懷。如果,人在合適的年齡不匹配合適的事,有可能人生會翻車。三歲時做十歲時的事,三歲的時光就扭曲了,三十歲,沒事可承擔沒人可負責,這三十歲的大好時光就錯位了……。
人,如果,越活越明白,那一般上,人的老年和人的童年,其心靈是相通的,叫越過千山萬水之后的“回到初心”、“返璞歸真”……,只是,有經歷的童心,和沒有經歷的童心,味道不一樣,本質是“元”氣。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合適位置,能在每個人生階段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位置,我認為是一件幸福的事。
然后呢,我們每個人又都是社會的人,在社會組織中,我們不要太強求所有的人,都了解和支持你(事實上,多樣化生存多樣化角度思維是常見的),但如果,有人懂你,“懂你”,這個是人世間最美好和幸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