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遇到“貴人”?
記住這句話:自己首先得是個貴人,才能遇到貴人,和更多的貴人。
不要把“遇到貴人”當作目的,把“成為貴人”當成了手段,這實在是本末倒置。即便是你最終沒有遇到哪怕是一個貴人,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成為一個貴人。
這路上并不會順利,當你一路走來,你必然已經成長并變得強大起來,這時:
你已經成為了自己的貴人。
而這位貴人不會輕易離你而去,更不會讓你失望,這才是你一路上,必然會遇到,也必須要遇到的那一位重要的貴人。
講個故事,有一個女生,為了追求自己的男神,拼命健身,學穿搭,讓自己看起來更好,讀了很多書,讓自己跟男神有得聊。雖然最后她沒能和男神走到一起,但是她已經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換個角度來說,她成為了自己的貴人,自己更好了,遇到優秀的人的幾率一定是更大的,也就有機會遇到更多的貴人。
活在未來的人更容易遇到貴人。
有一個特別容易且特別安全地預測未來的策略:
如果某個道理客觀上確實是正確的,過去它是成立的,現在它還是成立的,那么,不出極大以外的話,將來它還是能夠成立的。
比如,“做對的事情遠比吧事情做對重要的多。”這個道理放在那里,研究來研究去,得到的結論是,它客觀上是正確的,過去它是成立的,現在它還是成立的,我很愿意相信,甚至是篤信它將來還是成立的——于是,我按照這個道理行事,那么在這個層面上我就是活在了未來,因為我用了一個最簡單的策略做出了成功概率最大化的預測。
《把時間當朋友》這本書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時間不可管理,我們能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這里對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而不是和時間做無畏的必然會失敗的爭斗。再深入一點看,若是做錯了事情,效率越高越可怕;若是做對了事情,即便是拖拖拉拉,只要最終能夠完成,也必然收貨巨大。
越是簡單樸素的道理,可能越是永恒。當你認真琢磨,研究透了那些簡單樸素的道理,你就活在了未來,因為那些道理在未來依然成立。
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的那篇古文《賣油翁》嗎?賣油翁說的“無它,手熟爾。”想想看,這和今天人們熱衷的“精進原理”、“一萬小時定律”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很多人從來都沒有重視過,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需要預測未來。
一些簡單的技巧,如果能幫你糾正以前錯誤的觀念,可能足以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比如,把“失敗”改成“暫時不成功”,把“討厭”改成“還沒喜歡上”。
這些小技巧看起來不起眼,但如果能利用它把那些阻礙自己成長的概念屏蔽掉,無疑會增加你遇到貴人的機會。
總是“失敗”的人一定很難堅持一路往前走;一個“討厭”這“討厭”那的人也很難心平氣和的面對負面反饋。
很多時候我們理解一個概念,不光要知道它是什么,還要知道它不是什么。
“求助”不等于“麻煩別人”,幫助別人從來不是你贏我輸,而是共同進步。想想上學時學習最好的學生,一定是被別人麻煩得最多的那個人,因為他們在幫別人答疑的同時,也鞏固了自己的知識,也有可能發現自己理解上的偏差,這難道不是一個共贏的事嗎?如果幫助別人并不一定是麻煩自己,那反過來向他人求助也未必是“麻煩別人”,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是受益者。
如果你只是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節省自己的金錢而一味地去尋找他人幫助,那你這是在“占便宜”,而不是“求助”。
分清楚“求助”、“乞討”、“添麻煩”、“占便宜”之間的區別,就離正確的概念不遠了。
概念正確了,自己也就更清楚:
1.樂觀的人更容易成為他人的貴人;
2.貴人更容易遇到貴人;
3.能幫助他人進步的才是真正的貴人;
4.優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
5.樂于分享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
6.不給他人制造負擔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
7.不恥于求助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
8.做正確的事的人更容易獲得貴人的相助(得道多助);
9.活在未來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因為別人能在他身上看到為了;
……(肯定還有更多)
深入長遠的思考,想明白什么才是正確的事,做好正確的事,再加上耐心,你的運氣必然會越來越好,遇到的貴人也必然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