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震聾發聵的名言傳世。
為什么有人能半部書治天下,為什么有人讀了很多書,卻不成功呢?
多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以至于曾經有些年我都不再讀書,甚至一度懷疑讀書是否真的有用,直到我發現了馬拉松式閱讀法,才找到了答案:
讀書的功夫要從精讀開始,通透才是真懂了,學以致用才是真讀書。
首先,對于一本好書,一定是要精讀才會收獲最大。什么樣的書是值得精讀的呢,當然首先是經典名著之類經過時間檢驗的,另外就是專業領域有所建樹自成體系的,總之暢銷書中的浮躁應景之作自然不在此列。
精讀,你真的會嗎?
精讀是區別與泛讀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細致地研讀。一個人要積累知識,就必須讀書。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要認真讀反復讀,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鉆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這就是精讀。
精讀就是把值得精讀的書至少讀3-6遍,精讀就是一場知識的馬拉松,每一步都是里程碑,也是個人讀書功力的體現。
你的功力到底是幾成,那就用馬拉松式里程碑讀書法先來測試一下吧
馬拉松式里程碑讀書法
5公里,第一步:基礎性閱讀
第一遍是基礎性閱讀,看目錄、序言、后記等了解寫作的背景和目的等,瀏覽全貌,重點劃線,金句摘抄,查閱注解或記錄感想收獲等等,走馬觀花式瀏覽一遍;
10公里,第二步:檢視性閱讀
第二遍是檢視性閱讀,尋找確定需要精讀的重點部分,對重點部分進行深入研究,尋找背后的原理、法則、方法等規律性價值點,在游覽中開始關注主題景觀;
21公里,第三步:批判性閱讀
第三遍是批判性閱讀,梳理目錄,提煉總結,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比較解讀,對于書中的觀點等重新審視,也可以的跳出本書對其中某個觀點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研究;
比如可以把同一類觀點相似或相左的書一起拿來進行比較,尋找相同點或不同點、矛盾點等等,初步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一步關鍵是要用批判性思維重新審視一遍全書;
這一步走完,已經是一個里程碑了,書讀到此處,多少都會有些收獲了,一般來說都可以給別人分享和交流了,常見的形式就是讀書筆記加個人的梳理和精華總結;
21公里是半程馬拉松的距離了,是區別業余跑者和跑步愛好者的一道墻,能跨過這道墻,恭喜你已經可以從小白變成菜鳥,在奔向老鳥的路上了。
30公里,第四步:創造性閱讀
第四遍是創造性閱讀,從自己的理解和應用需要出發畫出思維導圖,到這里可以初步脫離原作者的目錄結構體系,用自己的知識體系重新構建和解讀,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思維導圖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法和工具,這對已普通人來說又提出了一項技能要求。
書讀到這里,基本上已經由厚變薄了,拿著一張思維導圖就可以說書了。走到這一步,讀書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吸收和輸入了,已經從單向輸入行為,又增加了輸出行為了。一般到這一步,我們都是寫書評或者解讀了,用自己的知識體系解讀或者從另外的視角去幫助讀者重新審視全書,價值和收獲自然又上了一層;
馬拉松跑到30公里,已經接近普通人的生理極限了,日常跑量的積累、耐力的強弱是決定性的;書讀到這一步,個人的日常知識積累和思考能力也可見一斑,功力高下已然了了。
35公里,第五步:應用性拆書
第五遍閱讀重點是應用性拆書,書讀到這里,核心的問題就是書中的成果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應用了,不思考這個問題,前面的書算是白讀,基本上過不了多久就會忘得雞零狗碎了。
如果能根據思維導圖可以再做成PPT,已然是當老師的預演了,已經可以從學生轉身為老師了;
好的PPT畫面簡潔而富有沖擊力,每頁之間都有內在邏輯關系,到此,普通閱讀者已經被甩出好幾條街去了;
PPT制作也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法和工具,這對又是一項技新技能,要做得出色,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馬拉松的35公里對于任何一個跑步愛好者來說都是一道高墻,跨不過去俗稱“撞墻”,能否不受傷、不掉速地跑完全程,這是關鍵點。身體的疲勞感、肌肉的耐受力跑到這里真正已經接近人體的極限了,人體自身儲備的能量到此已經消耗殆盡、腿抽筋、膝蓋傷痛、甚至昏厥等現象頻發,下面的里程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意志力的支撐才能完成。有經驗的跑者會在之前的跑步過程中就提前進行能量膠、鹽丸等補給,在平時的訓練中就訓練身體耐受力才能順利過關。
所以,這一關比的是平時的修為,拼的是真正的內功。
“撞墻”的請回去繼續當學生,過關的可以留下來為人師了。
42公里,第六步:學以致用,不斷精進。
第六步不是把書再讀一遍或幾遍的問題,而是從第五遍開始,每一遍閱讀都是日日新、茍日新的不斷精進了。從35公里以后,每前進1公里都是喜悅。
我聽過對成功最好的定義就是:越來越接近目標。
我相信,最好的學習是教會別人,最好的讀書是學以致用。
把書里學來的寫成演講稿或PPT,原書解讀、寫書評等多種形式去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再不斷用自己的踐行去精進和完善。
大文豪蘇軾曾經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馬拉松式閱讀法。
《道德經》、《易經》、《孫子兵法》等經典千百年來被千百萬人千遍萬遍地精讀研究,又成就了多少豐功偉業啊!
書似乎人人都會讀,但能一遍又一遍地精讀研究,把看似簡單又重復的事讀出成就的,古往今來了了無幾;跑步也是人人都會,但能跑完全程馬拉松的人也是萬里挑一,其中的差別需要我們細細思量。
跑過了多個馬拉松,我才漸漸明白,馬拉松的目標不是跑完42公里,而是不斷超越自己,不是跑完一場比賽,而是不斷精進、不斷發現更好的自己。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讀書也是一場馬拉松。
我相信,每一個跑完全程的人還會繼續跑下去,因為他已經在路上收獲了太多的喜悅,并且也會不斷精進,從5小時跑進4小時、3小時,因為前進中的每一步都會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