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北京的那天,持續了一周多的紅色預警剛剛解除,難得可以回家喘口氣了,無奈空氣里的“煙味兒”比一年前又濃郁了些。
來程航班的前一天下午,一封期盼已久的 offer 終于出現在了收件箱里。由去年十月初突然得知留杜比工作有變的噩耗,到猶豫再三回國還是留德,再到費勁周折邊畢設邊投簡歷扛面試,這一整年偷的懶、腦子里進的水,幾乎都在這短短三個月里“變現”了。糟心,半夜睡不著的時候就剩下胡思亂想了,然而最終幸運男神再次不厭其煩地眷顧了我,還能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要啥自行車兒。
攥著 offer 回家見爸媽,心里格外有底氣,雖然爸媽從不拿我當成他們炫耀的資本,但能給他們長臉我當然是由衷地開心而傲嬌。出乎意料的是,之前對于留德工作的猶疑,在我回到帝都后很快便消失了,雖有預料之中的對于親人的不舍,但更加肯定自己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起初我將原因歸咎于帝都的霧霾與喧鬧上,歸咎于自己想要暫時躲避帝都的高壓工作環境上。然而隨著我與諸位恩師朋友們的重逢暢談,在講述與傾聽故事的同時,自己從前一些隱匿在內心中的細微想法逐漸清晰了起來。有朋友留學回國后如釋重負,也有人很快便調整回了帝都忙碌而多姿的生活節奏。聽著她們輕松地談起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臉上無不洋溢著滿足與享受。實話實說,帝都真的太誘人了,而我更是手握著終生有效的“入場券”。不止一個人對我說過:“你大不了裸著回北京都行。” 誰說不是呢?爸媽攢錢供我出國讀書,又為我備好了這條萬全的退路。
可我這個人從來沒走過什么“備好的退路”。
不止一次在理智地分析利弊后得不到結果。想到爸媽平日話語間藏不住的思念,想到年邁的爺爺每每問起“還要多久才能畢業回國”時眼中的期待,想到帝都愈演愈烈的霧霾和他們不復從前的健康狀況,而自己無法常伴他們左右,真該指著自己鼻子罵句“白眼兒狼”。但我同樣無法忽略自己的真實想法,也許“想要”一詞的背后本就不需要什么強而有力的理由去支撐,也許那些理由只是被默默地埋在心底,暫時沒被挖出來罷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追求怎樣的生活,雖然大多時候自己也難以認清這個“自己”。
對于德國的生活方式,我用了兩年時間從懼怕轉變為享受。當我提起自己在德國生活工作的舒心之處,聽者往往難以從只言片語間獲得任何切身感受,況且人與人之間在價值觀上差別甚多,我也不求自己的評判標準能獲得別人的認同。也許目前自己積極的狀態已經足以傳遞正能量了。算上之前本科交換的一學期,將近三年的時間里,我非常懶惰地,并沒有好好用功了解德國的人文地理,更沒有蒞臨諸國,探訪古堡教堂、踏遍名山大川。每日每日簡單的御宅生活,想必在他人眼中是單調而無趣的,但我的心情大概可用“回也不改其樂”一言以蔽之(原諒我不要臉地拉大師墊背)。很多時候,大家通過對比自己在國內的生活狀態,來評價我口中描述的德國生活的優劣。我也是如此,急于想找個理由支持自己留德的想法,以至于夸大了帝都的弊端。帝都是好的,不合適的是我。
很難說清自己對于德國生活的好惡是如何發生轉變的,并不是生活得越久就越適應,因為有同學直到畢業也沒能和德國擦出半點兒火花,也聽說有前輩留德工作數年,仍頗為抵觸當地人的行事風格和思考方式。或許是接受能力的不同吧。首先“吃”對我來說就不是個問題,我無數次被老媽嫌棄怎么不是個“吃貨”,美味和我之間可能并不存在“萬有引力”一說。其次,對于德國式行事思考方式,大體上我是非常認同的,感觸最深的是“人與人之間距離很近”這一點,也許這話聽起來和大家普遍認為的“德國人嚴肅冷漠、不知變通”背道而馳。我所說的“很近”,是從我自身角度出發的。比如有人說德國人在公共場所的禮貌之舉只是默認通識,并不是真切的友善,但在我看來,他人態度的友善與否,反而取決于我們自身態度是否積極,取決于個人的理解與感受。至少在無數次別人為我扶門并面露微笑后,我愿意相信他們的舉動是帶有善意的,而我也會為自己傳遞同樣的善意感到快樂。
雖然在生活工作中,德國人大多習慣性板個臉,但這并不代表溝通時他們會首先豎起壁壘、習慣心存戒備。我就“撲克臉”的問題和不止一位德國同事討論過,他們反到是異口同聲問我:“為何無緣無故要對路上的陌生人傻笑呢?” 想想也是有他們的歪理吧。德國人說話很直接,而當我收起自己的玻璃心之后,這種“直接”的交談方式真是讓人輕松又暢快。他們不太懂中國人的委婉,而我起初也因為習慣性“婉拒”而搞得德國朋友一頭霧水。如今我說話時仍然會十分注意語氣和措辭,但同時也開始懂得適時的直截了當,也許正是這根深蒂固的中國式處事風格,使我在“能夠恰當地與客戶溝通”這一點上獲得了面試官的贊許。我還想說德國人比較真誠、不算計,但我認識的德國同事朋友也只是有限的一小部分。自己從申請學校到出國讀書,再到實習畢設找工作,一路上實在太多貴人相助,我不敢說這具有普適性,但至少是個真實的事例。
最近腦子里時常冒出的一個詞兒是“人生苦短”。回首高中以來自己邁過的坎兒、這十年里做出的大大小小的抉擇,其實并沒有什么對錯,即便當初看起來并不是最優的選項,如今也讓我走出了自己的一條坦途,還有什么遺憾呢?保守估計,三分之一的人生已經是過去式了,我不知道還能有什么天大的理由讓我瞻前顧后、猶疑不決。也許此時此刻,自己真正的人生才正要開始,即使再多期盼與牽掛,也能清晰地找尋到自己生活的平衡點,坦然而滿足。
我現在挺喜歡自己的,終于喜歡上自己了,所有之前受過的罪、流過的淚,都是值得的。
人生至此,二十五載,走過的每一步,我從未想過“重來一次”;而今往后,我也將繼續用心愛著,認真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