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翻看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發現了其中的一個觀點:“中國所長,不在宗教,不在科學,亦不在哲學,而在其注重討論人生大道上”,這是與西方社會極不同的地方,因為后者熱衷于向自然探尋真理。忽然,我聯想到前幾天在Facebook上面看到的好友動態。
Blake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竟然也有如此感慨?我的心里犯起了嘀咕,難道文明之間的差異消失了?其實,不然,這或許只是因為這是我們作為自然人的共性。
愛人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試問,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如何去愛別人?
如何愛自己和如何去生活的意義在我看來是等同的。首先,會生活的人都是對生命負責的人,而對生命負責往往也都是愛自己的表現。很多人說,生活是一門藝術,但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藝術是天方夜譚,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新鮮玩意。想讓我們懂藝術,懂生活的藝術,未免太過奢侈。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是何等重要,不懂得如何去愛自己、如何把這種想法推己及人,恐怕會從某種程度上孤立自己。應該沒有哪一個人想去體會被全世界孤立時的感受。
要學會愛自己,首先得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起來,讓自己的精神變得豐富起來。多交朋友,多交些良師益友,試著看看他們都在如何生活。在我的記憶里,我發現有趣的人總是大多數。從他們的身上,我經常會感覺到自己的木訥和無趣,甚至有時在和別人交談時,會因為詞窮而產生窘態,這些令我很不安。在這種外圍環境的逼迫下,,我漸漸有了改變。我明白了,豐富自己的靈魂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見過形形色色的人,會讓你的想法、氣質在不斷的熏陶之下變得如詩如畫般美好。
記得剛來港科時,Professor?QIAN與我們ENVS項目的人一起吃飯,我們當中有好些越南人,大家似乎都很緊張,一句話不敢說,生怕說錯點什么。但QIAN的舉止端莊、和藹可親,使得我們一下子就打成了一片,歡聲笑語頓時響徹了大廳。事先,我們都知道QIAN是Chair Professor,一聽到和他一起吃飯,大家都感到很緊張。可事后,我們都發現自己完全多慮了。其實豐富的靈魂就是這樣。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其實生活的藝術是可以慢慢學來的。
多找有趣的靈魂做朋友。有些人似乎天生就適合與你做朋友,一見面就好像前世有緣的感覺。馬丁先生與我相識已經四年了,在這些年里,我親眼目睹了他的成長。他有和我一樣的深沉的時刻,但不同的是,在他的身上,一樣的深沉,卻變得詼諧有趣。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沒有統一的格式讓人遵循,只有對內心的關注—你幸福嗎?他曾不止一次問過我。簡簡單單,卻也不失中國人眼中的“體統”。有次,他和我講,回老家去吃宴席。一位老爺爺要和他喝酒,人家正端起酒杯和他喝,他酒杯舉的比人高半截。那位老爺爺說,我是長輩,你的杯子得舉得比我低才好。我可以想象他那個時候的樣子,有點囧,有點傻,但應該很有趣。
楊絳先生說:“想得多,是因為看的書少了”,我從心底贊同這句話。讀書是一個讓你學會愛自己的重要方式。若你留意一下身邊堅持讀書的人,你會發現:他的整個精神面貌和思維方式都在與日改變。因為他讀過的書,都已經化作他內在的精神力量,在談吐上,在氣質上。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大多數的書籍都會涵蓋一些生活的藝術,比如小說。小說里面有各類不同人和事,有時你甚至可以在里面找到你的影子。你將你全部的情感寄托給書中的你,但可能會事與愿違,那個你可能不會循著你的想法干。那一刻,有些“生活的藝術”作者已經潛移默化地給了你。這就是書的力量。
當你學會生活、學會對自己負責的時候,也是你學會愛自己的時候。學會了愛自己,也就學會了愛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