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得好很難,乃至備受煎熬。寫得好要求勇氣、耐心、謙卑、博學、見識、執著、智慧和感受力--你孤獨的書桌上都得具備。
1、用電影的方式思考。把故事的重要事件轉化為場景,場景細節和對話的選擇必須很細心,人物必須彼此對話,而不是只跟你對話,他們也不該只互相對話,還得互相搗亂、竊語、咒罵和調情。感情至關重要。
2、吸引讀者的好方法是創造一個不可抗拒的人物,一個讀者真心在乎的人物。
3、準備寫作時把所有事件列在時間線上。
4、為故事找到框架。故事越復雜,框架就越簡單。主題越宏大,框架就越細微。
5、展現,別說教。使用具體的細節描寫。用感官的經驗使得心靈成長,喚醒內在認知。
故事的發生是按照時間和細節來推動的。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是在情節和細節中凸顯的。作者首先要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理解到足以讓讀者走進這個人的內心。
以人物為中心的故事,最有效的開篇往往從人物即將要開展的一個決定性行動寫起,再及時回溯,解釋他是如何走到了這一點。
6、意義是故事的本質。找出故事的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在開局的結尾,是人物性格的復雜化。復雜性并不是沖突,而僅僅是迫使人物付出精力的事情。所有的故事都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發生了什么事也就是敘事,下一個層次是主要人物對事件的感受。最后一個層次就是文章的節奏,用以喚起故事的普遍意義:愛的持久,智慧的盛行,孩子的成長,戰爭的殘酷,以及偏見的歪曲。
20世紀中葉杰出的神經解剖學家保羅 麥克萊恩創造了“三位一體的大腦”這個術語。每個人都有三個大腦,一個理解節奏,一個負責情感,第三個負責認知。認知腦是可以編程的,但真正要深入交流,作家必須把三個大腦的語言全部用上,這就是為什么節奏感對講故事那么重要的原因。
我們的大腦喜歡聽故事,喜歡在故事中思考,因為這是我們從世界獲得意義的方式。人類大腦關注證據--新的信息和過去的經歷--并且能夠設想出場景和可能的故事。這就是結構反映意義的原因,也是我們喜歡具有結構感的小說的原因。
寫作要不斷考慮人物與情節的關系。
7.5個w,who,what,when,where,why。
在普通的故事里發現普適性的真理。
深入挖掘故事背景,不能浮于表面的故事情節。一個故事的結尾可能是另一個故事的開頭。尋找“情緒性的真理”。
在開始寫故事之前做好準備,尋求足夠多的素材,整理編輯。找好“路子”。在一個你潛在受訪者帶領下進入一個世界的時候,所能獲得的東西豐富到哪個程度,其實依賴于你自己到底能給這個受訪者帶來多少東西。
要去尋找亨利詹姆斯所說的“那個有實感的生活的層面”(the felt life level)。
8、提煉故事要點,如果是新聞報道要記住,最重要的是采訪對象的情感體驗--而不是你自己的情感體驗。
尋找最初的記憶。秘密本身就具有摧毀性。
9.最重要的就是對文字的打磨。對寫作保持一種鐘情和狂熱,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寫出來永遠比單純想象要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