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忙著換工作,一直沒更新。期間收到一些朋友的留言,我現在一切順利,感謝大家對小釋界的關注,小釋界也會在后續持續地輸出原創作品與你分享。
這次換工作,對自己來說,可謂是具有轉折意義和挑戰的一次。因為從學生時代的實習,到之前的工作,再到現在的工作,一共經歷了三種不同的組織架構。在這三種組織架構中,用研所處的工作狀態有很大的差異。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用研在這三種組織架構中的經歷。
用戶體驗部門,一般也叫UED或者UCD部門,人員分布會包括用戶研究,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甚至前端開發,戰略與市場研究等。常見的兩種用戶體驗部門所在的組織架構分別是:一,UED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來負責公司絕大部分產品的用戶體驗研究和設計,用研匯報對象包括但不局限于各個產品人員或者其他相關方;二,UED歸屬到產品組下面,對專門的產品進行用戶體驗的研究和設計,用研匯報對象一般是該產品對應的人員。第三種,也是我現在經歷的,用研和數據分析作為一個組,來負責公司所有產品的調研需求,用研匯報對象直接是CEO。
第一種情況中,UED作為一個職能部,會配合其他相關部門完成產品或市場的調研需求。用研需要對公司各個產品比較熟悉,對內,用研和設計密切配合;對外,用研與產品、市場、運營等進行密切配合。說白了,用研和設計在這種組織架構下,需要經常主動刷臉,讓外界知道UED部門的作用,了解用研和設計能帶來的價值。
當UED的輸出匯報給產品或者其他相關方時,一旦產品和UED意見不合,而后續產品又不愿意花時間去做用戶研究,此時,隨著時間的積累,UED若無法支持產品或業務的成長,很有可能被解散。無論匯報給誰,這種組織架構對用研的利弊兼有,利在于可以參與公司很多產品,保證了產品的用戶體驗。弊在于一方面可能對產品了解不夠深入,一方面公司部門越多,流程越多,決策周期越長。
第二種情況中,UED作為產品組下面的一個部門,研究和設計人員直接跟產品線,用研直接對接相應的產品研究。在這種組織架構中,用研需要對設計、產品、數據,甚至技術、業務和商業模式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目的在于可以站在產品相關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助于做敏捷用研。
此時組織架構也是利弊兼有,利在于效率會比較高,決策也會比較快,用研的結果可能被快速落地。弊在于這種直接跟產品線有可能會出現職能的分裂,即多個UED部門,不同部門由于對接產品或者對接的終端不同,再加上不同產品或終端的用研人員很少交流,到最后不僅會影響到用研自身的成長,也有可能造成不同UED部門的斗爭而導致內耗。
第三種情況中,用研不在UED部門中,而是和數據分析結合,成立了一個部門,采用定性和定量快速結合的方式來呈現研究結果,直接匯報CEO。在這種組織架構中,用研的壓力要比前兩種組織架構大,除了最基本的專業技能外,還需要對行業、產品、業務和商業模式等有全球視野和較深的理解,否則結果不容易落地。以前在咨詢公司時有遇到過類似案例:那家公司UED輸出的結果直接匯報給CEO,這說明高層對UED相當重視,那么對UED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此時推動UED的執行會相對順暢。
這種組織架構是第一次經歷,同時,目前公司和產品所處的階段也是我做用研的過程中所沒有遇到的。以前所做的用研更多集中在產品上線且比較成熟以后,而現在,產品才上線不久,更多盈利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中。對我來說,應該算是職業生涯的一個補充階段。雖然節奏很快,加班很多,工資也不高,但明確自己想要什么是更重的,不是嗎?
以上三種情況,是我這幾年做用研所經歷的組織架構。所處的組織架構不同,用研的工作內容和狀態會有較大的差異,當然也會有不同的成長。如果你也有工作中的心得體會,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