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男孩教我的事
一、“偉大是一直長,長出來的。”
教給我第一件事的這個男孩叫李翔。
他的《李翔商業內參》半年8萬訂戶,成為今年內容創業者的一個奇跡。私下開玩笑我們都說,他是全中國創業者湊份子雇的一秘書。
這個秘書提醒我一件事,我們這代人有可能活得很長。如果你關心醫療產業的進展,你會知道,癌癥治療、基因治療、靶向治療正在突飛猛進。在座的各位活到100歲,甚至更多是一件大概率的事兒。
這給人類社會帶來兩個難題:
第一,一幫老頭老太太霸占了核心地帶的房產,不肯騰籠換鳥,如果不給社會創造價值,怎么對得起自己占據的資產。
第二,我們這代人承受著一個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困境,就是退休生活也許比上班生活還要長。我們肯定不甘心死在60歲,但是要等到100歲才埋葬。怎么辦?
李翔跟我講了一個人的故事,他叫喬治·凱南,美國政治史上的傳奇人物。1946年,他從美國駐蘇聯大使館發回一封長電報,為美國策劃了此后幾十年的和蘇聯對抗的方式,并準確預言了,這場對抗結束的方式。
一個人的眼光,穿越了50年的光陰。但這還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他不僅猜到了開頭,還居然親眼看到了結局。
他活了101歲,2005年才去世。
有作者為他寫了一本傳記,為了不讓活著的人難堪,為了能夠痛快地說實話,他們約定,這書死后才能出版。但是萬萬沒想到,等書里的人全死了,喬治·凱南還活著.
喬治·凱南抱歉地說,不好意思,我活得太久了。
活了這么久,那他的晚年是怎么過的呢?
寫了20多本書,經常創作散文,精通俄語和德語,八十幾歲還騎自行車轉悠,還去挪威開游艇,到90歲還寫出了一本暢銷書。
中國人是最崇尚長壽的民族,但是有很多人相信一個特別不好的東西,叫“偉大是熬出來的”。
但是李翔告訴我,喬治·凱南的故事說明,偉大是一直長,長出來的。
二、“自律,讓自己變得更好,事情自然就會好。”
第二個男孩是吳軍:
他是著名的學富五車的人。他在他的訂閱專欄《硅谷來信》里,每天給他的用戶寫一封信,從不拖稿,從未間斷,而且篇篇精彩。
但是他給我的震撼不是這個,而是他優秀的自我時間管理能力。
很多人以為,自我時間管理是讓自己變得更忙,時間塞得更滿。但是吳軍不是,除了寫作這個專欄,他還有投資、講學、科研、社會事務,工作量繁重得難以想象。但是,他居然可以去聽歐洲那些重要的音樂節,去參訪全世界的博物館,他還是一個紅酒專家,他去年夏天還專程去阿拉斯加拍攝北極光.
訣竅是什么呢?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幾年前,為了讓女兒選一所好大學,吳軍陪她走遍了美國所有的著名大學。兩個月下來,同時寫了一本書,叫《大學之路》。而他的女兒后來果然上了麻省理工。
你看,訣竅就是,一個人既有目標,又專注當下;既為利益,又為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沒有色彩。
相比之下,我和我身邊的創業者,拿忙當借口,在苦苦解釋自己的扁平、乏味和不負責任。我們在時間管理上,還有無窮的提升空間。
村上春樹,從1979年他29歲開始,每年寫出一本書。是因為他對自己執行嚴格的寫作紀律。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他戒了煙,天黑不久就上床睡覺,日出時分就起床,沒有夜生活,別人約他在晚上出去玩、做事,全部拒絕。他堅持每天跑步,每年跑馬拉松,就和吃飯、睡覺、做家務、以及寫作一樣,跑步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村上春樹說跑步最讓他受益的一點,就是讓他對自己的身體滿懷尊重。
熟悉羅輯思維的人都知道,我過去幾年一直在講一個詞,叫“死磕”。但是今后,我會加一個詞,叫“自律”,自我的紀律。
看起來都是自虐,但這里面其實有重大的區別。
吳軍說,死磕,是不管自己怎么樣,都要把事兒做好;自律,是讓自己變得更好,事情自然就會好
三、“努力的價值,是成為美好的一部分。但前提是,你得知道這些美好的存在。”
第三個男孩是和菜頭。
他的專欄《槽邊往事》在我們這賣得并不好,才2萬訂戶,但這是預料之中的。
就像我剛才說的,他是站在另外一條你沒走過的路上,告訴你那邊的風景。有多少人會對自己不熟悉的風景感興趣呢?
和菜頭花了4個月的功夫,說服我穿上了一個東西,叫窄腿褲。就是我今天穿來的這種褲子。他說這會讓一個胖子,顯得更加挺拔,這是審美。
我說,審美是會審他人的美,不等于把自己變得更美,我都這把年紀,也就這幾分姿色,老婆孩子也都有了,為什么還要臭美?
和菜頭說,當你穿上一條合適的褲子,你就會想找到一雙合適的皮鞋,然后你就會在意一條漂亮的腰帶,然后你會發現自己還缺點配飾。好奇地發現生活,是一件極有趣的事。
和菜頭說,努力的價值,是成為美好的一部分。但前提是,你得知道這些美好的存在。
聽完和菜頭的這段話,我發現原來自律和有趣是同一件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反面,叫自我懈怠。
為什么要穿松松垮垮的運動褲?因為舒服啊,因為不用做任何自我約束啊,因為可以不花時間精力承受痛苦和焦慮讓自己變得更好啊。如果整天西裝筆挺,什么感覺?得熨,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飯的速度得像個紳士,不能讓身上沾上油點子。他們不是炫耀的工具,他是你約束自己的工具。
他們不是炫耀的工具,是你約束自己的工具。
所以,不要聽那些人說的,他們穿得邋里邋遢是追求自由,本質上,他們活得既無趣,又懈怠。
——有趣通往自律,自律通向體面。
那體面又是為了什么?穿T恤衫和穿正裝禮服去聽一場音樂會,你覺得誰會從音樂中收獲更大的享受?體面不是為了炫耀,體面還是為了做更好的自己。
現在我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穿運動服做跨年演講,我為自己定做的襯衫和西裝正在路上。
四、“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
再說一個男孩教給我的事兒。
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是我們目前賣得最好的訂閱產品。但是我想,這里面有一個誤解,如果你以為這是一個教你怎樣發財的產品,那就上當了;它只是在教你,如何讓自己更值錢,而讓自己更有錢。
李笑來給我描述過一個場景。這個社會當中已經出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很有錢,但是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他們有錢到可以打游戲,每天花幾萬塊錢買裝備,但是他們仍然癡迷于買假貨和水貨;他們吃喝不愁,但是沒有任何能力去結交一個新朋友;他們玩命地在異性身上花錢,但是經營不好一個有愛的家庭。
李笑來說:“去年年終的時候,我曾經陪一個朋友去看二手房,很貴很貴的那種,一套房至少2000萬。那天我看了六套房,也因為這個機緣,看到了未經修飾的六個富人家庭的日常生活。無一例外,他們過得臟、亂、差,他們的家具、陳設毫無審美、面目猙獰、粗鄙。上午睡到10點,女主人可以蓬頭垢面地在家里接待陌生人。”
那天對我的刺激極大,我不是看不起他們。而是我突然意識到一個道理:
我們這一代人,都有一個默認的假設,只有我擁有更多的資源,包括錢、地位、關系,我就可以過好這一生;但是,那一天我猛然發現,那些似乎什么都有的人,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那一天,我趴著欄桿在往下看他們,何嘗沒有人趴著欄桿在往下看我。一個并不缺錢的人,到40多歲才穿上窄腿褲,定制的西裝還在路上,有什么資格自鳴得意。
在未來,當技術造就了繁榮,匱乏成為歷史的時候,真正劃分階層的是什么?
不是任何的外在資源,就是你如何激發對生活的興趣,如何通過自律達成體面。不關外界什么事兒,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