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算是相對專心地把這張Diabolus in Musica聽完,之前在做事之余曾斷斷續續地當背景音樂聽過很多次,除了幾支我在其它專輯上也聽過的曲子我有所留意并且專門多次對比聽過,其他的幾首連名字都沒多看幾眼,只是隨手點擊著聽,有時候直接拉到中間部分試圖去聽節奏比較明快的部分,有時候甚至單純的去尋找一首曲子里的左手撥弦部分,刻意去找那種很爽的感覺。
如果只是就這張專輯來說,我并不算是個合格的聽眾,因為自己對于音樂的欣賞仍然處于比較淺的水平,恐怕還沒有觸及到一些更深層次的細節,對于樂理什么的更是尚未入門。但是音樂很多時候不僅僅關系到它本身,一個聽眾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對于音樂欣賞來說也很重要,這張碟就和我愛上小提琴音樂的歷程的幾個節點有關,似乎有著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
我喜歡小提琴音樂應該是開始于小學那個時候了,起初是因為媽媽買的一套古典音樂磁帶,這套磁帶是以提神解悶、開胃佐餐等作為標題的,據說是經過研究,聽古典音樂有助于身心健康。我記得很清楚的是磁帶里包含了貝多芬、莫扎特、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等眾多名家的代表作,那時候家里磁帶不多,使用的播放器也是很平常的音質很一般的臺式錄音機,但是我第一次聽這套磁帶的時候就被其中某曲子的旋律所吸引了,記不清是哪首了,似乎是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或者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首”這兩首的旋律都是節奏明快的,應該也是比較容易吸引人的。起初總是喜歡磁帶里那些如上面這兩首一樣的短小精悍的節奏明快的曲子,但是之后慢慢地開始注意一些比較長的,有起伏的作品了,當然,旋律依然是比較簡單歡快的,大多是施特勞斯的一些圓舞曲,可能那個時候的自己確實無法欣賞一些感情復雜的曲子吧,當然另一方面,器材也很重要,音樂的還原度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音樂的表現力。總之這些古典樂磁帶以及我在小學那幾年買的其他幾張古典樂磁帶一直是我小學階段音樂欣賞的大部分內容,其實家里民族器樂磁帶也不少,但那時確實對民族音樂提不起興趣,可能相對于那些節奏明快,音色柔和的西方音樂來說,懵懂階段的孩子對民族音樂的接受能力更弱一些,流行音樂則基本沒怎么聽過,可能在幼兒園階段倒是聽過不少流行音樂,記得很清楚的是尹相杰的幾首紅的不行的曲子,還有一首我一直記得很清楚,“風中有朵雨做的云”,真是覺得這首曲子作曲作的真好,很美的旋律。這些算是我兒時僅存的一點流行音樂記憶了。
古典樂接觸的的多了,自然會接觸到梁祝協奏曲,因為梁祝這曲子太有名,所以聽到的機會也比較多,只是很少完整從頭到尾的停下來,在電視上很多時候都是斷斷續續聽到的,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家里已經有計算機了,又買了一組漫步者2.1的多媒體音箱,那個時候第一次認真的聽完整的梁祝,而且音質相比老舊的錄音機也好了很多,完整聽完梁祝的感覺和之前斷斷續續聽得感覺很不一樣,之前梁祝給我的映像一直是那個主旋律,其他的部分并沒有那樣熟悉,現在則知道了梁祝的情節起伏,而且,“同窗”的那一部分很吸引我,節奏歡快的小提琴,從那時起我算是真正開始注意小提琴這種樂器和它的聲音,其實小提琴演奏時優雅的姿勢也是它吸引我的一個原因吧。當然,很遺憾的是直到現在我也不會拉小提琴,應該說連琴也沒摸過幾下。自從開始注意小提琴,我開始尋找小提琴音樂,但是那時尋找信息的手段比較匱乏,音像店的古典音樂更是少的可憐,古典音樂的mp3也很難找到,找了半天,只找到了一首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當時也沒太注意曲子的名字,但是注意到了帕格尼尼這個作曲家,因為搜索小提琴協奏曲的時候出現最多的就是這個名字,但當時并沒有深究,完全沒有想到他在小提琴方面的居然有驚人的天才和貢獻。這首曲子在我的mp3里躺了很久,整個初中到高中,我也只是偶爾拿出來聽聽,記得它的旋律,但并沒有特別的喜歡這首曲子,因為它的旋律相對比較瑣碎,并不是很明快。這首曲子算是大學以前我手里為數不多的小提琴曲,因為學業緊張,也沒有什么時間去深究一些想要的音樂,倒是更多的聽了一些流行音樂,相對于之前,這段時間對流行音樂的理解倒多了幾分。之后的自己才慢慢切身地感覺到音質和臨場感對于古典音樂乃至各種非流行音樂的重要性。
后來,上大學了,有時間了,注冊豆瓣了,生活豐富了,特別是有了豆瓣FM這個神器,剛開始聽的比較多的是輕音樂,之后偶爾會聽聽古典。其實仔細想想,高州畢業后有一段時間聽輕音樂的密度是比較高的,可能那一段時間買了好多輕音樂的專輯吧。有一次在豆瓣隨機聽古典的時候就碰到了這張專輯當時隨機出的是“La Campanella”,我立即就標了紅心,我覺得我一直尋找到那種音樂出現了,當然之后豆瓣接二連三的給我驚喜,驚艷的小提琴曲一首接一首,所以當時的我也并不是很注意這張專輯,反倒是注意了David Garrett、Edvin Marton這樣風格的小提琴家的專輯,可是不久就有一個契機使我開始進一步認識古典音樂。上個學期學校組織了國家交響樂團以及李傳韻來校演出,李傳韻一曲揮淚演奏的梁祝使我開始關注他,不久我就找到了他的一些表演作品,“名琴傳韻”和“琴魂”是我最初聽到的兩張專輯,當然還要得益于我當時碰巧買的K420耳機,當然相對于中高端耳機,這耳機只能算是入門級了,但是相比于自己之前所擁有的耳塞式耳機,這耳機具有明顯的優勢,音場開闊,解析度相對較好,應該說是這個耳機改變了我欣賞音樂的角度和水平,也使得我開始更深入地探究音樂的欣賞,這么看來,其實在音樂欣賞中,器材真的是非常重要,唯有高質量的回放才能體現出音樂更加內涵的表現力。所以,使用K420使得我重新認識古典音樂,同時也找回了兒時對于古典音樂的欣賞記憶,我開始了解當代的小提琴家,開始了解小提琴的表現力與技術的精湛程度,開始了解帕格尼尼這樣的人物和他們的作品,這個時候我開始注意以前標記過的一些古典音樂專輯了,我重新發現這張專輯,了解到它的的演奏者Salvatore Accardo在演奏家中的地位,了解到這張“魔鬼的顫音”是一張很有名氣的專輯,我開始去聽這張專輯的其他一些曲目,但使我進一步欣賞這張專輯確實來自其他兩張專輯,一張是之前提到過的李傳韻的“琴魂”,另一張是寧峰的“您好,帕格尼尼先生”,因為這兩張專輯里都有“上帝保佑國王”這首應該是難度很高的曲子,因為李傳韻是以技術精湛而著稱的,寧峰同樣如此,再者我現場欣賞過李傳韻的演出,他的臺風確實有震撼力,特別是第一次現場看他拉琴的人很難不被吸引。于是我開始對比欣賞他們倆的演奏,開始對比他們的區別和特點,同時也使自己能夠更客觀的看待網上對他們兩人的評價,這時我碰巧發現Accardo的這張“魔鬼的顫音”里原來也是有這首曲子的,就又聽了一下,對比了這三個版本,以我的欣賞水品自然不能深入的評價三者,但我開始真正注意這張專輯了,只是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找出時間來好好欣賞這張專輯,這幾天恰好心情比較復雜,嘗試諸多做法改變心情未果,所以就靜下心來聽聽這張專輯,完整的欣賞一遍,不再用哪種急躁的,緊張的心態去聽這張專輯了。
其實這張專輯能最短時間內吸引人的還真是“La Campanella”,節奏明快,看來人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節奏明快的音樂。循著這首曲子我還去聽了那首改編的鋼琴曲,相對于小提琴,鋼琴的音色比較單一了,感染力比小提琴差了一點吧。當然也聽了寧峰的版本,是鋼琴伴奏的,不像這個是樂團伴奏的,可能氣勢缺了一點,然后手法上也很不一樣,曲子剛開始就能聽出區別。然后是Capriccio per violino solo n.24,這首也是難度很高的曲子吧,其實難度是對于演奏者而言的,對于聽眾,我的感覺是難度高的曲子所能表達出的直觀感受不是一般曲子可以表達出的,這可能也是高難讀演奏技巧的價值之一吧,這首曲子我也是和寧峰版本對比著聽的,也許是因為先聽的寧峰版本吧,在我聽過很多版本后我依然比較喜歡寧峰版本的感覺,感覺比較流暢。當然,這首曲子有個左手撥弦的亮點,聽過左手撥弦之后確實感受到這種技法的魅力,小提琴的表現力由此提升了很多,不得不佩服創始人帕格尼尼的才能。當然了,我之前提到的高中時偶爾聽的那首曲子其實也在這張專輯中,是Rondo. Allegro spirituoso,在聽到它的一瞬間,我突然想到了很多記憶的細節,包括我之前提到的很多都是在那一瞬間想到的。除此之外,其他幾首曲子還需要我以后慢慢去感受它們的細節。
這張專輯也算是我欣賞經歷上的一個標志吧,我感覺很多時候信息的傳遞都是很偶然的,當然也需要觀察力和探求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