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個世界變化的節奏讓人眼花繚亂,當我們目睹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時,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一直固守一種教學模式肯定是走不通的。
? ? ?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模式應該百花齊放,防止模式化。一方面,建立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模式是必要的,它能使人消除改革道路中的迷茫,讓年輕教師走一條有章可循的道路。不同課型、不同條件下的教學模式,可能其呈現方式不盡相同,但最終都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另一方面,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模式的建立又要防止矯枉過正,出現模式化。因為模式化意味著千篇一律、一成不變,意味著機械化和僵硬化,意味著工業化大批量的生產,表現為對流行的教學模式生搬硬套、機械模仿。教育過程應該是千變萬化的,學生接受的情況也是變幻莫測的,任何教育方法都應該是隨機應變的,寄希望于用一種教育模式來對學生進行完整的教育,顯然是一種想當然的預設。就像李鎮西老師說的一樣,不要重復別人,也不要重復自己,這樣就好!
? ? ?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教育對象。怎么可能用一個模式來套呢?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每節課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班級都是風格迥異的,同樣,每一所學校也都有著不同的辦學理念。真正意義上的理想課堂應該是一師一模、一課一模。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點,即學生的個性化,也是教學模式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都是立足于本人、本校或本地的具體情況,是為了解決本人、本校或本地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核心問題而提出來的,帶有鮮明的個性化色彩。筆者認為,只要在大方向、大原則不變的基礎上,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每個教師都可以“自行其是”。
? ? ? 優秀的教師能用幾十種模式上同一節課,不好的教師只會用一種模式上所有的課。學生常常會“喜新厭舊”,優秀的教師都善于不斷地變換花樣(教學的方法和模式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用一種模式上課,時間一長,誰都會煩,只會造成課堂效率的低下。希望通過一種模式的強制推廣提高課堂效率,只能是緣木求魚。因為用不了多久,學生就會不買賬。
? ? ? 教育的本質是成長和解放,教育應該讓人獲得更多的自由而不是給人更多的精神枷鎖。過分強調模式會使教師的思維變得固化、呆板,其個性也會被磨滅,甚至會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 ? ?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于漪在一次教育會議上曾痛心疾首地說:“差不多一個模式,我是比較反對的。大家用一個模式,會出現什么狀況呢?標準化的教師。標準化的教師就無法張揚個性,你這個人的才華和潛能自然也就顯示不出來了。我們很多中青年教師很有才華,但是被框住了,潛能出不來。因為一個模式定型了以后,已經是死水一潭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教育對象。難道你用一個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嗎?套不住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危害。”
? ? ? 教師應有選擇教學模式的自主權,就像學生有選擇學習方法的自由一樣。我反對不分青紅皂白地強制推廣任何一種教學模式,不管它多么“先進”,不管推廣者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 ? 教學是技術也是藝術,真正的藝術拒絕模仿,真正的藝術呼喚教師的個性。模式只是參照,模式永遠在變,模式只需最適合的,模式并非唯一。教學在任何時候都要在遵循必要技術和模式的同時努力超越技術和模式。一個事物、一個行動的方略一旦成為了技術和模式,就可能意味著我們思維的停滯。教師要保持思維的活躍、心靈的舒展,讓“生命在場”,在任何時候都要對技術化、模式化有適當的警惕。小編比較欣賞湖南師范大學劉鐵芳教授的一段話:“我們在努力追求教育的一種模式或者提煉出成功的經驗并把它上升到一種模式化的理念的高度時候,怎么樣保持模式的開放性這就成了后模式化時代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第一,我們對待教學模式要有兩種態度:作為研究者在探究的過程中怎樣保持模式的開放性并不斷豐富。在應用模式的時候應避免對模式的過度依賴,同時在應用模式的時候進行適度的變通。第二,教學模式也好,培訓模式也好,應該對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對待。對于年輕教師應該突出模式的引領作用,而對于那些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要鼓勵他們超越模式,不要依賴模式,他們應該有更高的教育教學追求。第三,對不同學段的教師也要分層對待。小學階段教師在強調藝術性的同時要增強必要的技術性。中學階段教師需要更富理性的教學藝術,但要多一些生命的關懷,多一些人文的想象。”